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5|回复: 0

五四青年节最有仪式感的事儿:来一大会址纪念馆听“新青年”专题宣讲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409

名博

发表于 2019-5-5 06:28: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最有仪式感的事情,就是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听“致敬’新青年’:说说五四新文化那些事儿”专题宣讲。今天上午,在一大会址纪念馆听完宣讲的一位青年观众这样对东方网记者说。

  依托日前开展的纪念五四百年专题展《伟大觉醒: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文物史料展》,从今天起至7月30日,每周三上午10点,一大会址纪念馆的策展人和讲解员将轮番上场,向观众深入浅出地讲述从“伟大觉醒”到“伟大开端”的故事。


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拉开首轮宣讲

  100年前的今天,民族危难之际,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勇做先锋,掀起了五四爱国革命运动的风雷,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一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徐明拉开首轮宣讲,在他的缓缓道来中,6期《新青年》仿佛一颗颗珍珠,串起了五四和建党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急剧转变的历史图景。

  “新青年怎么理解?”徐明问观众,是面貌一新的青年吗?他解释,在历史上新青年是有特定说法的。“五四运动前后,有一本杂志叫《新青年》,这本杂志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国政治社会形势发展变化带来了深远影响。”

  《新青年》唤醒“新青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他写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青年杂志》创刊号和《新青年》第2卷

  这本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伟大革命。以《新青年》创刊为标志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和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使20世纪初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唤醒了一代青年,他们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实践运动中,酝酿、筹备、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在一大会址纪念馆中,1915年9月15日创刊的《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的第2卷第1号摆放在同一个橱窗中,它们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端,展示着新文化运动的初期发展。


不少观众来听专题宣讲

  据徐明介绍,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将文学革命作为解放思想和改造国民性的利器。而1918年6月推出的第4卷第6号“易卜生专号”,是积极翻译、介绍西方现代西方文学作品,介绍西方新文明的历史见证。“易卜生笔下勇敢追求个性解放的娜拉形象从此走进中国社会,‘娜拉走后怎样’的社会问题,拷问着那个时代无数青年男女的心灵,促使他们不约而同地思索国家民族的出路。”他说。

  剩下的三本《新青年》是哪三本?
  1919年9月,《新青年》第6卷第5号出版,该期由李大钊主编,他把这期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了7篇从不同角度、立场来介绍和评价马克思及其学说的文章,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在这期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该文的发表,不但表明李大钊从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

  1920年2月,陈独秀从北京秘密南下上海。不久,他就开始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开展调查,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约请北大进步学生和各地先进青年到工人中进行调查。1920年5月,他将这些调查成果汇集编成《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这一期共收录28篇文章,集中反映了上海、北京、天津、长沙、芜湖、无锡、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的状况,还介绍了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状况。


《新青年》第8卷第1号

  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改版成为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刊物,表明《新青年》由新文化运动的标志刊物转变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机关刊物。陈独秀在同期发表《谈政治》一文,立场鲜明地站到无产阶级一边,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改造中国必须走马克思主义指引的道路。

  《新青年》唤醒了一代青年,成为“新青年”的“良师益友”。

  毛泽东就深受《新青年》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曾经告诉斯诺:“《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校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表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


现场观众

  周世钊在《湘江的怒吼》中曾回忆这一时期毛泽东对《新青年》的痴迷程度:“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天除上课、阅报以外,看书,看《新青年》;谈话,谈《新青年》;思考,也思考《新青年》上所提出的问题。”

  徐明告诉记者,不仅仅是毛泽东,这一时期,哪怕是偏远的乡村,《新青年》也成为青年学生争相传阅的珍贵报刊,成为他们的主要精神食粮,激励着“新青年”们思索、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从1915年到1921年,短短6年时间,“新青年”们的思想从相信初期《新青年》宣传的民主和科学,到历经一战、巴黎和会对西方新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动摇;从五四运动后朦胧地向往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到经过对各种社会主义的实验、比较和分析,选择马克思主义;从学习、宣传、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与劳工为伍”的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最终推动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正是在这样急剧的文化和思想转变中,五四新文化运动完成了“伟大觉醒”的历史重任,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诞生这一“伟大开端”,准备了思想条件和干部条件。

来源:东方网 作者:熊芳雨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4 09:43 , Processed in 0.03167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