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劳动报》报道,“时差一天(打一字)”“健儿竞跑(打一宣传语)”“调休一周到宁波(打一字)”……这些灯谜你能猜得出来吗?昨日,在浦东文化馆举行的“金猪拱福闹元宵”猜灯谜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或低头沉思或拿出纸笔比划,沉浸于灯谜的奇思妙想。
值得一提的是,灯谜是浦东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当天挂出的灯谜出自浦东灯谜协会之手。“我们成立至今已有41个年头了,这些灯谜都是灯谜协会会员原创的,网上找不到答案。”灯谜协会顾问朱映德老先生是创立协会的元老之一,他说自己从小就爱猜灯谜,希望更多人能体会这一传统文化的乐趣。在他看来,灯谜的特点就是通俗有趣,雅俗共赏,是一项非常好玩的民俗文化。
那么,一条灯谜一般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朱映德说,一条灯谜,一般由谜面、谜目、谜底三个部分组成。谜面就是供猜谜者思考并判断的题目,也叫作谜题;谜目是灯谜所要猜事物的范围;谜底即在谜目限定范围内灯谜的答案。
朱映德表示,灯谜作为一种文字游戏,它的谜面有三个最基本要求:第一,谜面必须是成文的,不能生搬硬凑,句不成句;第二,谜面上不能出现闲字;第三,谜面不能出现谜底的字。所谓不能有闲字,就是不能出现与谜底不相关的字词。“比如之前看到有人出的谜面是‘午后报吉’打一历史人物,谜底是陈胜,然而‘报吉’已经可以猜出陈胜,‘午后’就是多余的闲字。”朱映德解释道,第三个要点用行话说叫“底面不能相犯”,如“悬崖勒马”打一国家名“危地马拉”,谜面和谜底中都有“马”字,这就违规了,因此可以改成“悬崖勒缰”。
据悉,沪上灯谜活动由来已久,迄今有数百年的历史。据明代都穆所撰写的嘉定方志《练川图记·风俗》中记载,早在朱明时代,猜谜已在上海流行。到清代咸丰年间,猜谜活动已相当普遍,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就越发盛行了。民国时代,“大世界”游乐场、法国公园(今复兴公园)、半淞园、《金刚钻报》社、西新桥“大中楼”酒楼及青年会等处都是当时申城人们猜谜的好去处。这里诞生过萍社、玉泉轩谜社、大中虎社、虎会等著名的灯谜团体,涌现了数以百计的灯谜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