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定那田头忙于劳作的一个老翁,就是个顶尖的学者。”每年从11月至来年4月,上海都要组织一批批农业专家飞往海南南繁。 有人说它是“种子基地”,有人说它是“天然温室”,而上海人的餐桌上,也有不少农产品最早诞生于此。追溯历史,上海市南繁工作要从1964年开始说起…… 图片说明:全国60家融媒体走进南繁。 名副其实的中国种业硅谷 “南繁”其实是国家南繁育制种的简称,指的是利用海南省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和乐东黎族自治县等地区,能够满足植物周年生长繁殖的热带气候环境条件和生物生态资源,从每年9月至翌年5月,进行农业基础研究、品种选育种、种子鉴定和生产推广等活动。 南繁光有自然条件还不行,这里还驻扎着许多科研学者。要论起南繁最广为人知的成就,莫过于袁隆平研发的杂交水稻。 图片说明:媒体记者参观袁隆平油画。 1970年,三株特殊的野稻被偶然发现,揭开了杂交水稻登上世界舞台历史。随着袁隆平研究突破性进展,国内涌现出了大量杂交水稻组合品种,水稻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吃饱饭”不再遥不可及。 因此,南繁历史地位不容置疑。据介绍,南繁的开创应用使得农作物育种周期平均缩短了1/3至1/2,新中国成立以来有70%以上的新品种经过南繁基地选育。 最近10年,由国家审定的农作物品种中,有1345个出自南繁,占总数的86%;由省级审定的品种,南繁的占91%。 目前,每年全国有700多家科研机构、7000多名科研人员在海南从事南繁育种。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育成的70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70%以上经过南繁加代育种。 图片说明:基地墙上的上海南繁宣传资料 你吃的大米品种或诞生于此 上海市南繁工作最早开始于1964年,上海市农科院率开始在三亚市羊栏镇租用土地开展水稻南繁育种工作。70年代初,在三亚一农场租用土地南繁。 1992年,上海市农科院对师部农场基地进行扩建和改建造。2004年,上海市农委成立了市级南繁工作站,统一在海南进行南繁育种的单位进行统一管理。 2010年,上海市农委将上海市农科院在那个农场内的南繁基地及生活区,整合到市级南繁基地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面积扩大到100亩。 多年来,上海南繁基地诞生了不少优质农作物品种,其中,备受关注的节水抗旱稻系列就在此诞生。几年间,上海培育了15个节水抗旱稻品种。 目前上海在海南省建有两个相对集中的南繁基地,其中“上海市市级南繁基地”,位于三亚市荔枝沟一农场内,现租用育种面积100亩,每年有20多家单位入驻,主要承担水稻、蔬菜、玉米等作物育种创新等任务。 另一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海南陵水试验站”,位于陵水县光坡镇,目前拥有土地面积189亩,主要保障市农科院各专业所实施农作物品种选育、加代繁种、转基因试验研究等科研任务。 为了推进南繁基地的建设,上海农业部门与当地政府长期合作,让南繁基地的建设和成果惠及更多地区。 沪80%农作物创新要靠它 “科技创新是上海发展农业的优势,农业科技的重点又在种源农业等方面体现。”上海市农委在昨天的市政府发布会上就提到,要着力解决现代农业发展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比如在自主创新方面,围绕绿色农业发展和市民消费升级需要,支持具有功能营养、优质安全的动植物新品种培育,特别是绿色优质稻米、耐热青菜、优质瓜果等新品种的培育。 其实不光南繁对上海市民重要,海南其他种植区也有些特殊的意义。在澄迈、三亚和昌江等4地建立的上海外延蔬菜基地,就从源头上保障了“冬淡”期间上海蔬菜市场供应。 今年上海和海南都要在农业上大力发展。前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海南则要做强做优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 上海在2017年就着手规划建设新一轮南繁基地。考虑用四年左右时间,整合本市现有南繁育种资源,按照需求再扩大近1000亩科研育种用地,计划建成规模约1200亩的“上海市南繁基地”,并争取在2020年底前完成。 按照计划,未来,上海市南繁基地将建设成为农作物育种创新的重要平台,预计将支撑全市80%左右的农作物育种品种的创新,将建设成为上海市农业科创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东方网 作者:刘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