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21|回复: 0

上海的老建筑,除了邬达克、赉安……还可能来自他们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7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76459

名博

发表于 2018-10-5 10:3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庆期间,上海杨浦区图书馆新馆开放。它的前身是旧上海市图书馆,建筑师叫做董大酉。


  董大酉对上海江湾地区的影响很大,主持设计过一系列建筑作品。


  他在上海发展的时候,还有一些中国人也给上海设计了很多知名建筑,如: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美琪大戏院、上海音乐厅、原浙江第一商业银行……


  “这一批人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推动了上海成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源地。” 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曹嘉明说,这批建筑师以精湛的设计,打破了国外建筑师在上海市场的优势局面,助推了近代上海现代化。



在上海发展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20世纪20年代前后,是中国建筑史的一个特别时期。很多学生奔赴国外深造建筑知识,包括梁思成、林徽因、童寯、陈植、赵深、杨廷宝、范文照……后来都成了中国建筑圈里的“大咖”。他们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在这之前,中国没有“建筑师”一词。盖房子的叫“工匠”“梓人”,没有系统学习过建筑理论。这些接受过专业教育的高材生,执业后成为注册在籍的建筑师,开创了中国现代职业建筑师的先河。


  不少人学成归国后,把上海作为事业起点。当时的上海到处在搞建设,发展很快,正是施展抱负的好地方。


  不过令他们头疼的事也不少。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动荡不安。才华横溢的董大酉满腔热血,一心要出国深造、学习先进技术,报效祖国。这个“学霸”从清华毕业那年,就去了美国学建筑。7年后,他成为“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顾问,尽心尽力筹建了旧上海市政府大厦(今上海体育学院办公楼)、博物馆(今同济中学)、体育场(今江湾体育场),缔造了《大上海计划》中新市中心的雏形。



  旧上海市政府大楼,现在是上海体育学院内的一座行政办公楼



  董大酉设计的旧上海市图书馆


  但他“壮志难酬”。由于财政经费不够,建设之路波折坎坷。最后建成的图书馆,只有原设计方案的一半体量。


  另一方面,上海的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外国建筑师有着明显优势。像邬达克、赉安这样的外国建筑师,有专业水准,进入上海市场的时间也比较早,很受青睐。市场上还有一些实力强劲的外国外建筑设计机构,其中有一家英资企业“公和洋行”,设计了外滩万国建筑群中的9栋建筑,对外滩风貌的塑造起了很大作用。



  和平饭店的北楼曾经叫做沙逊大厦,是当时著名的外资设计机构公和洋行的作品


  最终,凭借扎实的理论和实践,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在上海建筑市场上撕开一道口子。他们受到了华人业主的尊重。这批人有的当了建筑师,有的当了大学教授,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建筑教育体系,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中国建筑师。


推动发展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有三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创办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日后名声大噪,以现代风格的建筑著称,推动了上海成为近现代建筑的发源地。


  宾大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建筑师。从1918年至1937年,大约有25位前往宾大建筑系深造的中国学生,占“海归”建筑师的1/4。中国近现代建筑学家中,公认的“中国建筑四杰”——梁思成、杨廷宝、刘敦桢、童寯,除了刘敦桢,其他人都是宾大学子。



1932年前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建筑师


  8月18日至10月14日在沪展出的《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就讲述了这群人在中国开辟建筑事业的奋斗史。策展人是同济大学教授童明,筹备期间,曹嘉明也出了不少力。两人之间,除了展览,还有些特别的联系。


  曹嘉明曾供职的华东建筑设计院,有两位重量级老前辈:赵深、陈植。1933年,他们邀请童明的祖父童寯,在上海成立“华盖建筑师事务所”,由此展开20年合作。公开资料显示,“华盖”有“为中华盖楼”之意,表达了三个热血青年报效祖国的共同志向。但他们性格各异。



童寯(左)和赵深(右)


  赵深是三人中的“老大哥”,聪明刻苦,修学分的速度很快。他两年拿到宾大建筑学学士学位,一年之后硕士学位也到手了。在国外实习期间,还参加了南京中山陵纪念堂方案设计竞赛,拿到荣誉一等奖。他参加了《大上海计划》旧上海市府大楼方案设计竞赛,被董大酉等人评为第一名,拿了一笔数额不少的奖金。


  童寯有一颗“科学救国”的心,学习特别勤奋。1925年进入宾大读书时,赵深已经在国外建筑事务所工作了。童寯沉默寡言、治学严谨,在宾大读书时几乎没有涉足过娱乐场所,3年就修满了6年的学分,拿到硕士学位。还获得过全美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和二等奖。画画特别好,办过个人画展。


  在外国人眼里,中国留学生虽然勤奋刻苦,但不善言辞,甚至有点“呆板”。陈植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刻板印象。陈植家世良好,祖父、父亲擅长绘画,父亲是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的创办人之一。受家庭熏陶,陈植热爱艺术,开朗活跃、善于交际,总是乐呵呵的。在清华读书时,喜爱音乐的他加入了管乐队。


  赵深硕士毕业那年,陈植才到宾大学习。课业之余,他专门学了四年声乐,还被选入学校合唱团,成为唯一的“东方面孔”。陈植更精进主业,拿到建筑学学士学位那年,获得了柯浦纪念设计竞赛一等奖。



  陈植(左)和童寯(右)


  这三个年轻的创始人品味相近,他们喜欢现代主义建筑。这种风格的建筑造型相对简洁、注重功能。凭借才学和良好的资源渠道,他们拿到了不少上海乃至全国的知名项目:


  北京东路230号原浙江兴业银行,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简洁,属于现代派风格。檐部有几何形状的装饰,底层入口也有装饰艺术派风格特征。



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设计



原浙江兴业银行大楼的现状


  汉口路151号原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外立面立面采用了现代主义手法。外墙朴实简洁,只有底层和夹层用石料贴面,楼层部分全部用褐色面砖。




  具有现代风格的汉口路151号



  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住宅、公寓等建筑作品,外观都比较简洁。


多样的建筑风格


  除了“华盖”的合伙人,还有一批知名的宾大系建筑师。凭借才学和刻苦,逐渐打响名气。留下的很多作品,现在是上海珍贵的历史建筑。


  赵深创办“华盖”之前,在宾大师兄范文照的公司呆了几年。


  1927年,范文照和赵深合作设计了西藏南路123号(今锦江都城青年会经典酒店)。这座建筑是中式风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部造型仿北京前门箭楼式样。墙面下部是花岗岩和人造石,上部是暗红色面砖,顶部是中式蓝色琉璃瓦。室内为中西混合式。



“戴着”中式蓝色琉璃瓦“帽子”的西藏南路123号


  大约过了一年,他俩又合作设计了上海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这是全国第一个放映外国电影的剧场。这栋建筑是欧洲复古风格,北壁柱装饰和室内的赭色大理石圆柱透露着浓浓的西洋味道。




  上海南京大戏院,如今变成了上海音乐厅


  范文照还设计了交通大学执信西斋,这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学生宿舍。这栋建筑由红砖砌筑,外观简洁,内部功能齐全,共152间寝室,还有管理室、职员住室、交谊室、阅报室、理发室、借阅室、淋浴室、配电室、洗衣房等。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在此生活学习。



  建成时全国最好的学生宿舍执信西斋


  范文照一开始喜欢古典风格,南京中山陵方案他拿了第二名,方案里的设计用了中国传统重檐攒尖顶。随着现代风格的风靡,他开始接受新理念,代表作品是美琪大戏院,建于1941年。这栋美国现代式样建筑,带有装饰艺术派的风格。建筑外立面有直线条长窗,门厅、楼厅、楼梯、穿堂等各部门功能明确,布局合理。



现代式样的美琪大戏院


  范文照一直很欣赏赵深的才学。赵深还在美国读书时,就收到了好几封范文照写的信,邀请他到上海合作。不过,当时的赵深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去欧洲考察古典建筑,继续积累沉淀。同行的同窗叫做杨廷宝,是宾大学弟。杨廷宝学业非常优异,很多科目都拿了最高分段的成绩,在美国获得了两项设计竞赛的一等奖。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工程,杨廷宝都参与了方案设计和建议。


  杨廷宝所在的基泰工程司,设计了上海大新公司(今市百一店)。这栋建筑也是外观简洁的现代风格建筑,当时室内还配备了电梯。



在宾大建筑系读书的杨廷宝(右)



  上海大新公司(今上海市一百货)建成时,内部功能非常齐备,集商业、餐饮、娱乐、办公于一体,还有戏院、电影院、茶室



追求现代不是否定传统


  除了启蒙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上海当时还诞生了国内首个建筑师同业团体——上海建筑师学会,次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学会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制定了详细的执业行为和职业规范,为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规范化、制度化打下了基础。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合影,董大酉、赵深、陈植、童寯、范文照等人都在其中


  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很多人开放且包容,他们认为追求现代建筑风格,并不是否定传统。赵深喜爱现代风格建筑,也很愿意学习探讨中国古代建筑。他在1932年开办的《中国建筑》创刊词写道:“建筑之良窥,可以觇国度之文野。”梁思成与林徽因,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保护和拯救中国古建筑。



  建筑反映着国家的社会和文化现状。有一名建筑师感慨道,“一国之建筑,一国之概况见焉,一国之时势系焉”。在20世纪上半叶,与外国建筑师同台竞争的华人建筑师,既通晓西方建筑理论,也熟知中式建筑风格。他们要思考如何兼容并包、活学活用,产生了一些中西结合的建筑。《大上海计划》中的建筑有着外观是中式的,内部装潢带有西式风格,施工也使用了现代建筑材料。


  “近代中国建筑师身上的认真、负责、专业,值得学习”。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郑时龄,曾在今年7月份由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主办的“科学之夜”讲座上坦言,现在一些建筑设计模板化、模式化,缺乏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符合环境、时代,也满足使用者的生活需求,质量也很好。


  “回顾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更重要的是让人们了解,上海有很多种建筑风格,有老洋房、老公寓、石库门、现代建筑……”曹嘉明说,中西结合、新旧并存,是上海的建筑风格,也是上海一直以来的发展特征,上海一直是个海纳百川的多元化城市。


来源:上观新闻作者:戚颖璞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6-1 11:32 , Processed in 0.03085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