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河南举办了一场特别的拍卖。
十多年来,河南省直党政机关以及省管企业、高校的工作人员上交的2000多件各类有价证券和礼品被拍卖。
这些拍品都是来自河南省政府“公务仓”的东西,这次拍卖也是近年来河南官方首次举行的上缴礼品拍卖活动。
纪委组织拍卖公职人员上缴礼品并不稀奇,政知见注意到,早在上世纪末就已有类似的形式。近些年来,不少地方陆续都披露过本地纪检系统的拍卖情况。
不过从这些案例中,能看出一些不同的地域特点。同时随着时间的发展,拍品,也就是公职人员收到的礼品,种类也发生了变化。
不要小看这种官方拍卖,有的物品“溢价”相当高,拍出“天价”也不是没有。
拍卖程序严格,特别是“定价”
政府组织的拍卖,程序上十分严谨、严格,这从各地披露的拍卖过程都可以看出。
拍卖一般由纪检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组织。一个是“出口”,纪检部门提供“拍品”,也就是公职人员上缴的礼物;一个是“入口”,拍卖的钱最终要进入国库,由财政负责。
不过,具体拍卖工作得由拍卖公司进行。有的直接委托拍卖公司,也有的通过公开竞聘的方式确定拍卖机构。
之后就是为拍品拍照编号、定价、提前展示、组织收取有意竞买者的保证金、拍卖等环节。
这些环节中,定价最关键,一般都会请专业的评估公司对礼品进行评估。一般而言,各地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竞拍,起拍价相对来说比市场价低,但并不意味着“贱卖”。有的拍品现场竞争激烈,成交价很可能接近或高于市场价。
一些物品定价比较稳定,例如购物卡,从各地情况看,一般都按8折起拍,有的7.8折。本次河南拍卖中,一组4张5000元的购物卡,16000起拍,最终18000成交。
也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本次河南拍卖有的拍品已经十几年,很多东西已经“落伍”,特别是电子产品,这些产品定价就会格外低,如果流拍,将重新降低起拍价,实在无法拍出便另行处理。
安徽省黄山市曾“吃过亏”。2016年,黄山曾尝试拍卖一批市纪委罚没酒。但在其通告中写道:未经鉴定的酒,1.01元起拍;已经鉴定的,按物价部门定价起拍。此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最终这一充满争议的处置被叫停。
想“捡漏”?没那么容易
将公职人员上缴的物品拍卖,为的是避免资产浪费,最大限度保留其价值,最终上缴国库。这就导致虽然东西都是“白来的”,但价格还是要反映其真实价值,想“捡漏”并不容易。
本次河南拍卖,茅台、五粮液等名酒最受欢迎。有竞拍者用7000元的价格买到了一箱6瓶装的53度飞天茅台,远低于市场价,但并非人人都这么幸运。
在去年8月湖南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喜欢金器的隆望先后拍下了12件标的,将近17万元,大部分都是金器。他说,拍下的某些物品的价格超出了理想成交价甚至接近市场价,但没有遗憾。
2016年7月,在湖南娄底也举行了一场上缴物品公开拍卖会。拍卖会可以说十分精彩,共设41项标的物,起拍价从800元到20万元不等。
既有定价就很贵的:现代工笔画家邹传安先生的一幅孔雀图起拍价定在20万元人民币。
也有拍出“天价”的,起拍价3000元的一幅茶花图,经过激烈地争抢以6万元价格拍卖成功。
2016年的上海闵行区,一台全新的苹果6手机,虽然起拍价只有3000多元,但成交价已与市场价持平。
同时,有些物品是不能参加拍卖的。比如河南明确文物、象牙等法律法规不允许市场交易的礼品不能参加拍卖,将交给相关部门妥善处置。
“冬虫夏草”替代名人字画成拍卖热品
政知见注意到,早在199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的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
其中明确要求,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不得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馈赠,因各种原因未能拒收的礼品,必须登记上交。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不含亲友之间的交往)中收受的其他礼品,除价值不大的以外,均须登记。
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特别是十八大后,很多都出台了地方细节。
比如上文提到的河南明确文物、象牙等不能参加拍卖,就是2017年河南纪检监察部门印发的《河南省省级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上交有价证券、礼品处置操作细则(试行)》中的内容。除了不能交易的,对不宜长期保存的礼品等也有规定。
可见,相关规定已经运行超过20年了。
礼品拍卖的历史也接近20年。
在湖南省拍卖公司总经理袁忠菊接触礼品拍卖的近20年时间里,拍卖的上缴礼品中,一直坚挺的包括手表、金器、玉器、名人字画等贵重物品,这些年,礼物种类也发生了变化。
她说,以前感觉品牌手表特别多,特别是劳力士这种顶级品牌,现在大多是普通品牌的手表。另外,过去名人字画居多,现在略少一些。同时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加强,冬虫夏草成了“热品”,以前是没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