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8月03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16世纪中叶,苏州河已出现义渡性质的船渡。1911年前后,随着苏州河沿岸工业的兴起,从河口至北新泾近16公里的河道上,设置渡口20余个。上海解放后,这些渡口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设备、设施逐步更新,并用电动渡船替代了手摇木船。随着上海城市建设、道路设施的改善,苏州河上桥梁大量增加,苏州河渡运功能逐步衰减。至1990年,苏州河渡运站点减至3个。
苏州河客渡线中重要的有潭西渡船渡,创办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南岸为宜昌路,北岸为潭子湾路。创办初有3艘小舢舨,轮流摇渡于潭子湾至宜昌路间,称为潭子湾义渡。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该渡停航。上海解放后,1954年10月,该渡归私营轮渡管理科统一领导。1956年5月1日,以资产入股方式并入上海市轮渡公司。合营后,市轮渡公司先后对原有船只、码头进行了全面改造。木船更新为钢质渡船,采用电动推进器,木结构踏步码头改为钢架结构的码头。1990年,该渡于4∶30~24∶00营业渡客,常备电动渡船2艘,日均渡客量约4000人次。
潘家湾西渡于1918年始有承办人自备淌桨划子,航行于苏州河归化路与潘家湾路之间。当时该处地广人稀,过河者极少,摇船每天收入仅够维持个人生计。后大丰纱厂开办,两岸工人宿舍和居民住房增多。民国17年,承办人向上海市公用局申请核准后,改为方头船航行,并建造两岸码头,定名为潘家湾西渡。其时大丰纱厂规定,汽笛三鸣,工人必须进厂工作。厂内虽备有船只接送工人,但航行迟缓,不及该渡迅速。工人为了不迟到,大多乘该渡过河。日久,大丰纱厂的渡船停航,工人完全由该渡接送,故收入益增,每天高达100枚铜板,渡船亦由1艘增加至2艘,两岸对驶。上海解放后,归化路桥于1951年建成开放,大部分渡客改由桥上行走,该渡业务一落千丈,只得申请歇业,是年年底奉准歇业。
西康路船渡创于清光绪年间。南岸为西康路,北岸即光复西路。时四周都是农田,苏州河上无桥可通,当地有农民7人,合伙购置1艘小舢舨摇渡载客,便利农民过河种田。日久,两岸农民和居民闻讯,都从此处过河,当稻麦两熟时节,农民给予少许农产品,作为全年过河的酬劳,居民过河一次3个铜钱,作为船只修理费用,时称“小沙渡义渡”。
1926年,小沙渡附近工厂林立,渡客增多。有人承办该渡,向上海、嘉定两县申请核准,成立济渡,并颁发航行规则,规定航行时间(上午5时至下午5时),渡资为铜圆1枚。民国17年改名为小沙渡济渡,改用方头船渡客。1937年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该渡船只被日军夺走而停航。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便复航。船渡因小沙渡路易名西康路,故定名为西康路船渡。上海解放后,因该渡地处要道,营业额之高,为苏州河各渡之冠。1956年5月16日,西康路船渡以资产入股方式并入市轮渡公司。1961年,市轮渡公司调整组织机构,该渡划归市轮渡第五管理区。1979年,市城建局在西康路建造人行便桥,该渡于同年11月1日正式撤销。
(摘编自《上海内河航运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