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49|回复: 0

教育资源多,为何家长还那么焦虑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6-1-27 11: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6-1-27 11:21 编辑

教育资源多,为何家长还那么焦虑
2016年01月25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李梓新





          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教育资源远优于其他二三线城市,无论是想走高考这条传统的教育路线,还是走国际教育的新路子,在上海总能找到相应的资源。名牌高校复旦和上海交大在本地招生的比例,也令外省市人们羡慕。但为何上海的家长总是比谁都焦虑?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新上海人,我决定现身说法——

          马太效应
          推开看似宽的窄门

          我在一个小城市长大,在那里,一个孩子进一所还可以的小学,考到那个城市的重点中学,高中毕业后可能有30%-40%的一本比率,60%-70%的二本以上比率。大家差不多都能上大学,相安无事,读完找一个工作。
          可在上海,事情就变得完全不是这么简单。全方位的竞争压力变成焦虑,更因为很多的信息不对称被加剧放大。
          我想,大批新上海人大多通过寒窗苦读换来到上海扎根立足的基础。他们很难想象自己的孩子会在学习上不如自己,最终要去到二三线城市的二三线大学就读。所以,从一开始,新上海人对孩子的期望就比小城市中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要高。
          其次,上海的教育资源“马太效应”非常严重。虽然上海的名牌大学从本地招生率高,但录取者大多来自上海的几所重点中学。而毕业于普通的中学,意味着一本率可能只有20%左右。
          为了进入重点中学,就意味着孩子要在小学入学、小升初、初中中考这三大关口PK掉竞争对手。
          以2015年的上海中学高三学生为例,400名左右高三学生中139人能进复旦交大。光鲜数字背后,其实是它的高中生来源主要是它嫡系的民办华育中学,外校孩子能考进上中的凤毛麟角。而能进华育中学的,又大多是上海全市各名牌小学的尖子生。因此,上海名牌优质小学周边的学区房非常抢手,奥秘正在于此。以此类推,其他的名校也大致如此。





             一头雾水
          各类信息复杂多变

 
          我一开始对上海的教育信息之不对称感觉相当奇怪和不适应,以小城市的思维来看,你对一所学校的生源、学生毕业去向比率、竞争力等等,通常有一个稳定的认识。但在上海,情况非常之复杂。家长对上述信息其实很难弄清楚,学校方面也往往不愿提供太明确的信息。以至于我在育儿网站上看到有一些家长辛辛苦苦用大数据统计的方式,比较她心仪的两所小学学生的奥数成绩、升学比率等,且不说收集数据本身之难,更何况还动用了专业的统计学知识原理,实在让人佩服。但是在网上,这样的统计并没得到太多人的重视,为什么?因为上海的教育政策,包括隐性政策每年都在变,这些数字赶不上变化。
          比如说,上文说到的学区房,现在大多都规定要提前3年-5年就先把孩子户口迁入,有些学校要求一家三口户口都迁入,然后你购买的这个学区房,要在5年里没有使用过一次学区名额。即使提前3年买入,也不是特别保险,因为如果学生太多,学校会按户口迁入时间排序,迁入4年的就比3年的有竞争力。
          最近,教育部又在酝酿新政策,说要引入“学区联动机制”,就是不再单一的一片学区对应一个学校,要多片学区对应多个学校,以此来降低学区房热度。
          不论如何,这只是家长费力让孩子进入优质小学的第一步。到了初中,一所小学往往对应几所初中,官方的说法是通过电脑抽签排位的方式。有时这所小学同时对应一所好学校、一所中等学校、一所差学校,家长就更为焦虑。然后,前些年上海实施了一项政策,名牌高中的初中部全部实施民办化,也就是他们不挂钩学区房了。这些层出不穷的信息都让家长徒增焦虑和烦恼。

          出国留学
          全方面考量家长实力


          当然,也有许多经济实力不错的家长觉得可以绕开以上路径,让孩子直接读私立民办的学校,目标是将来送孩子出国。的确,上海的私立教育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最发达的。
          但是这些学校的入学竞争之激烈,不亚于名牌大学。通常是100:1的比例。对于一个去参加面试的5岁孩子,有的还懵懵懂懂,要在10人一小组的面试活动里表现自己,非常困难。小学过后,初中考试和面试,竞争同样激烈。而且有一些私立小学,学的还是双轨制,就是让你保持可以选择参加国内高考的可能性,学公立课程,再多加一些外语课程。
          但事实是,不论是否走双轨制,家长很快面临抉择。在孩子10岁左右,父母就必须决定,你的孩子要选择走国内教育还是西方教育的道路,以此衡量未来孩子的学习重心。另外,一路私立学校到出国读书的“银子”,没有三四百万也是不要痴心妄想。
          目前,让孩子出国读大学似乎是城市中产阶级的新风尚。因此现在帮助孩子申请去国外读本科,以及申请到国外读高中的教育中介门庭若市,但“洋高考”的路并不好走,不是有钱就万能。申请美国大学,规定要考美国的SAT考试,目前该考试在大陆没有考点,还要出境参加考试。
          另外,在个人陈述和个人表现这方面,更潜藏五花八门的竞争。我孩子所读的民办学校家长会上,有人举了一个例子,说今年他们学校一个上了牛津大学的孩子,从其初二开始,就做了一个项目,研究全球城市的水资源保护问题,为此他去了5国13城考察,形成报告。他们举例的意思是,要出国的孩子,在初中就要形成自己的一个项目。
          当时我就在想,这里面除了家长的物力财力支持,还要耗费家长多少心血参与?如果是我来帮孩子做这个水资源保护项目,以我做记者的职业经历,我应能帮他联系上达联合国、中达各类研究专家、下达各种实地调查资源,可是如果这样做,孩子只是一个前台代表。如果不这样做,孩子的竞争力又肯定会打折扣。
          这就是新时代对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参与度要求。平心而论,每次看到家长群里各种家长的尽心尽力,我和太太都有点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对孩子太不尽心。我们应该多做些什么。
          春节之后,我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全面加强孩子的中国文化和社科文化教育。我觉得目前在学校里,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对这一块的培养都是有缺失的。我希望孩子能用文字表达对他日常生活乃至整个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无论孩子最后走得多远、多国际化,中文的思考和写作一定是他要必备的核心技能之一。

  
(本文摘自新闻客户端“上海观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6 12:50 , Processed in 0.04247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