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明 来源:新读写 本文原载于《文汇报·笔会》
6、
年轻人发现了静安别墅。寸土寸金摩登时尚的南京西路,居然有这么一处安谧的所在。
128号开了家丝袜奶茶铺,许老伯亲手调制,三花淡奶和太古砂糖的比例拿捏得刚刚好。慢慢的小铺有了口碑,不少白领中午特地赶来,买杯奶茶捧着去上班。生意兴隆时,一天能卖出四百杯。
后来弄堂里又冒出三四家“丝袜奶茶”。有人不辨真假,干脆一家一家喝过来,“味道好像都不错”。
文艺青年纷至沓来。最早是162号的格子咖啡,随后各家茶舍、咖啡馆、画廊、青瓷店、手工工作室、服饰店、寿司屋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居然还开了家青年旅舍,提供八个床位和一间小小的阳光房。
它们藏身于肋骨般的支弄里,夹杂在普通民居之间,靠黑色铁门上的小招牌才能认出它们。这里是十年前的田子坊,是生活着的新天地。没那么时尚,没那么商业。像走在童年的记忆里,空气中是老上海的味道。
我喜欢144号的“茶事”,布置简单素雅,墙上的挂钟永远指向两点半。午后两点半是喝茶的最好时间。
136号是有名的“2666图书馆”,老板钱小昆不太愿意解释店名的来历,“哎呀太弱了,不要问我这个问题”。
2666是智利作家罗贝托·波拉尼奥一部小说的名字,老板推崇这部小说,也希望这家私人图书馆能走得更远,“比如开到2666年”。
房间不大,木头家具,暖色灯光,四个直达天花板的大书橱。每周末这里举办文学讲座、读书沙龙、旅行分享、深夜电影、迷你音乐会,人气旺盛。
工作日则一般生意清淡,我常去看书,店里就我一人,点杯咖啡就可以坐一下午。咖啡味道一般,老板自己都承认。好在书不错,看店的女孩子也漂亮。
静安别墅不缺漂亮女孩。这里的十几家咖啡馆,每家坐着一个声称“不爱上班”的姑娘。姑娘们瘦,森,冷,上班就是对着苹果笔记本,不怎么理人。她们抽ESSE,穿小碎花布裙子,戴大耳环。你若夸她文艺,她白你一眼,你才文艺,你全家都是文艺女青年。
抓米在法国学习花艺,当初为了一段“奋不顾身”的感情,“说走就走”来到上海。在静安别墅觅得个门面,开了家“抓米的花作坊”。感情不在了,作坊还在。
抓米习惯熬夜,睡几个小时,爬起来去花市挑选最新鲜的花。回家补个觉,下午做花。门开着,朋友们随时过来坐。晚上的活动丰富多彩,party,舞会,各式饭局,跟闺蜜看电影。细细打扮一番,花枝招展出门。
这类文艺小店,真正能赚钱的不多。“如果怀着功利心,还是不要来这里了”,81号“小鸡啄米”的老板娘Season说。
老板们好像没把盈利太当回事,过得去就好。他们更在意这种慵懒的日子,和浓浓的弄堂生活气息。有人羡慕他们的勇气,也有人说他们装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