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年痴呆症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奉贤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接诊过的病人里,最年轻的只有48岁。然而,多数人在意识深处还把老年痴呆症与“失忆症”画等号,甚至以为是机体的自然老化,没有意识到它的“致命性”。与此同时,国内相关专业医疗护理能力在庞大的发病人群面前还很薄弱。 仅二成患者得到规范诊断 在中国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中,有49%的病例甚至被家属误认为是自然老化现象,仅21%的患者得到规范诊断、19.6%接受了药物治疗。大多数人的意识深处,这种疾病根本不会致命。 死亡和危险却偏偏离得那么近,病情的客观发展会让患者在某个阶段产生举止异常:到处乱走,分辨不出熟悉的人和环境,甚至自我伤害,用剪刀戳自己,把头发拔光等。 老年痴呆症在目前尚不能治愈,但药物治疗能保持患者的心智能力,延缓症状。越早就医,就越有机会延长生活自理的时间。 在奉贤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病房里,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有种不寻常的亲昵。多数患者常常忘记自己最熟悉的主治大夫是谁,但会本能地握她们的手,甚至管她们叫“妹妹”“妈妈”。医生也不仅仅了解患者的病史,还包括家里几个孩子,是不是孝顺;平日爱吃什么,性格如何;先前做什么工作,感情经历等等。 吃饭是病房一天中的头等大事。饭前,医护人员会分别与每个老人打招呼,询问对方还认不认得自己。说中的,就用力地鼓鼓掌,夸病人“真棒”;说不出的,也要摸摸头、往怀里搂一搂。但这并非一场医患温情互动的作秀。从病理角度分析,老年痴呆症患者时常会感到痛苦,焦虑。经常性的互动和鼓励赞扬,对于保持患者积极的情绪态度有正面效果。 沪上专设失智老人病房有限 我国目前近千万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中,极少部分进入专科医院治疗。目前,专设失智老人病房的医院屈指可数。除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外,仅个别区分院设立老年病房,奉贤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近240张床位长期处于饱和状态。而各类养老机构中,具备老年痴呆症患者专业护理能力的也不多。 当然,住院未必是老年痴呆症病患唯一正确的选择。但患者相对高质量的晚年生活背后,一定离不开家属和医疗机构良性的接力关系。 从起初只需“常回家看看”,到不得不照护吃喝拉撒睡,再到需要专人24小时盯着,相当数量的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庭,会随病人病情发展,渐渐被拖垮。 住在老年科病房的老人,有三分之一的家属常来探望、嘘寒问暖;少部分家属半年才露一次面,甚至缴费时才能见到人影;还有个别被遗弃的老人,通过属地民政部门帮扶,总算在医院找到了一个“家”。 病人从家里搬进医院,家属得以解脱,关注点也从老人身上自然转移到医护人员身上——他们够不够负责,护理到不到位? 88岁的巫兰英住进奉贤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病房。为观察和检验医护人员能不能照顾好母亲,儿子胡天中起初每天不定时来,看看母亲渴了饿了有没有人管,想上厕所了能不能及时解决。两个月后,他给主治医生和两位护工阿姨竖起了大拇指。“母亲在这里吃得好睡得香,竟然还长胖了。”巫兰英的眼睛清澈而透亮,不像是几次闯过鬼门关、进过ICU的人。这是医院和家属共同努力的结果。胡天中如今每两天来一次,用保温杯装了骨头汤,或是果汁。巫兰英爱出汗,儿子会常给她擦脸、擦身,抽屉里常备着一瓶大宝,把她抹得香香的。这是奉贤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张群英发自内心乐见的,“我们和家属成了战友。” 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对于老年痴呆症的认知是有些两极分化的,要么被它“绝症”的本质吓倒,要么因它引起的“失忆”表象而轻敌。真正接触过并熟悉这一疾病的人群,更倾向于看到并接受它带给患者“特殊”的变化。 阿尔兹海默症往往会摧毁患者的短期记忆,却很难拿走他们认知深处的惯习。81岁的张文友在老年科3病区住院2年,每当张群英来查房,他会主动交流:“你好,你是我亲爱的doctor(医生),Goodbye(再见)”。餐后,他第一时间要找到洗手的水池,仔细搓上两分钟,再找到一条毛巾擦干,擦手纸是绝对不用的。张文友潜意识里对自己的认知是一位绅士,用自己的方式固守一份骄傲。(文中患者和家属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