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iyh 于 2018-2-21 10:59 编辑
我的妈妈,今年八十六岁了。我也步入花甲之年。从小到大,只要我出门和远行,她都这样深情地望着我、目送着我。 岁月无情。映入眼帘里的妈妈,从满头青丝到头发花白;又从花白,到全白,她慢慢地老了。 看着坐在门前的爸爸妈妈,我突然觉得“爸妈在,家就在”,有爸妈,就有爱。这是一个读秒的,倒计时的,警世名言啊! 看到妈妈这一刻,我全息搜索一生记忆,发现:我没有一次拥抱过妈妈;也没有一次当面说过“妈妈我爱你”。更没写过关于妈妈的任何作文,想起来很惭愧。现在,我也六十多岁了,自己也有孙子了,最近女儿一家搬出去,我有点空闲,拿起笔写一段她的青春,那怕只是记忆中的片段,也能写出她的芳华,感动一下自己、教育一下儿孙。 1980年我家被评为“江苏省五好家庭”,受到江苏省妇联的表彰。在表彰大会上,有记者问妈妈:“在农村,一般妇女一个鸡蛋都舍不得送人,你怎么舍得收养4个孤儿”。妈妈说:“养一个孩子要吃苦,养十个孩子也要吃苦,不过多吃点苦罢了”。 吃苦是妈妈一身的座右铭,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为养活11个孩子,妈妈付出了多少艰辛,起早睡晚不停的劳作。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准备一家人早饭,吃饭几乎没有坐下过,一手端着碗,一手还抱孩子、做事情,等我们吃饭时,她又忙着喂猪,下地挣工分(当时土地是集体耕种,农活由生产队分派,群众到生产队做工,生产队按工日结算工钱)。为了我们姊妹穿得周全一点、暖和一点,每天晚上一家人睡下后,她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缝衣服,有时缝着缝着就坐在那里睡着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村有了缝纫机,妈妈看到缝纫机做衣服又快又好,就决定学习使用缝纫机。一个近四十岁、有几个娃的妇女要学缝纫机,学裁剪,很多人都摇头,母亲偏要学。自己赚钱,托人在上海买一台缝纫机,自己坐轮船去上海背回来。也就是几十天时间,她学会了裁剪,学会了做衣服。每天从生产队劳动放工后,学着给我们做衣服,过年我们穿着妈妈给我们做的新衣服,自己感到很美,同学们也羡慕。后来又给一个生产队人做衣服,这样又可以多挣一份工分。 看着妈妈含辛茹苦的劳作,我想帮妈妈一把,跟妈妈说:“你太辛苦,我不上学了,下来帮帮你”,没想到妈妈脸向下一沉,大吼到:“你是想跟你妈一样吃苦吗,你妈没有文化,只能这样吃苦,你们必须好好学习,将来才能不吃苦,为了你们将来不吃苦,再苦再累我也要供你们上学读书”。她对儿女读书要求很严,谁偷懒不上学、不做作业,让她知道了,肯定要挨一顿打。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他们一直用赏识的眼光看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会带给他们无比的欣慰。当时我们家最快乐的事,就是弟妹们录取通知书进门。我高中毕业后,二妹、三妹、四妹、大弟、三弟均考上大学或专科,跳出了农门。我们家这么多小孩考进学校,轰动了全乡,乡邻们都夸爸爸妈妈教育的好。 儿女们健康快乐成长的岁月,便是爸爸妈妈含辛茹苦、挥洒自己青春年华的时光,我们记得更多的是快乐幸福的童年,却不知他们为之付出怎样的艰辛和劳累。 打开封尘的记忆,寻找爸爸、妈妈过去的足迹。他们的善良,他们的无私令我感动。我一个远房叔叔在六十年代国家困难时饿死,婶娘改嫁了,留下一个头脑有病的儿子,没人管,流落村头,妈妈把他带回家,花钱给他治病,供他吃住,长大后又花钱给他砌房子找媳妇,成就了他一家人。我二叔二妈有病早逝了,留下三个孩子,大的十多岁,小的六七岁,又是我善良的妈妈收养了他们。吃住、读书和我们一样,我们有的,他们都有,妈妈还对我们说:“他们的爸爸妈妈不在了,你们不能欺侮他们,要多关照他们”。是妈妈的爱心,是妈妈的奉献精神成就了这几个人。 这一件又一件平凡事情,将我带到了那遥远艰苦的年代。为了我们姊妹11人(其中收养4人)成长,他们省吃俭用,宁愿自己受委屈,也要把最好的给我们。有一年冬天,我们家已很长时间没闻到肉味了,一个生产队杀牛,爸爸没钱买牛肉,跟人家要了一小桶牛肉汤带回家,妈妈用白菜、粉丝烧了一锅汤,闻到牛肉汤的香味,姊妹们个个说好闻,要喝。妈妈让我分,一个人一碗。我也没把握好,七八碗后没了,最后我自己只有半碗,我要让给妈妈喝,妈妈说:“我闻不惯这味道,你喝吧”,说完扭过头走了。写到这里我双眼模糊,泪水止不住的流淌。妈妈,你这个善良的谎言感动了我一生,你的坚强、你的无私成就了我们,我们感谢你,我的好妈妈。 八十六岁的妈妈,头发全白了,记忆时好时坏,有时记不得女儿家在那里,有时不知道自己吃没吃饭,刚吃了还能说没吃。看到、听到这一切我惊呆了!这难道是我那个学什么会什么,做什么象什么的妈妈吗? 留给母亲的时间不多了,我只有心酸、泪崩。能陪她走完人生的最后几年,也算我们对她小小的报答吧。让我们一起珍惜当下,珍惜现在,珍惜同在蓝天下,母子面对面的好时光。
来源:凤凰新闻客户端综合 山文丰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