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51|回复: 0

1843年前的南市商业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8-1-19 13: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8-1-19 13:04 编辑

2018年01月19日  稿件来源:摘自《南市区志》  



       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时,吴淞江下游有支流名上海浦(在今十六铺处),岸边形成聚落,渔民、盐民、农民等常在此饮酒聚谈,交换商品。南宋咸淳年间,上海建镇,受福亭(今光启路处)前,有青砖铺地的市场,回澜桥(今光启路北)有酒库和存放漕粮的太平仓。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市舶司于上海,管理中外商船,对进出口货物征税,为全国七大市舶司之一。至元年间(1264-1294年),年酒课472锭4两,税课179锭25两,有“华亭东北一巨镇”之称。上海设县后植棉纺织生产大增。棉花收获季节,商人设点收购,许多花行就开在沿江的花衣街上。各地商贾纷纷来此采购,赢得“木棉文绫,衣被天下”的美誉。

  明永乐二年(1404年),黄浦江疏通后,“巨舰可直驶郭下”。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上海筑城,抵御倭寇骚扰,形成有利于商业发展的安定环境。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松弛,邑城商业充分发展。清道光二年(1822年),每月进口大小沙船多至七八百艘,经海上往来的货物年近百万吨。各地富商挟重资而来,在小东门、十六铺一带开店设庄,从事农副土特产品的埠际贸易。

  明清时期,邑城是国内花布的主要集散地之一。邑城年输出棉花约50万担,“往莱阳者为子花,售洋商及闽、广、汉阳、关东诸口皆棉花”,用僵花弹成的棉絮则“运往江淮一带”。道光十一年,北方输入上海的大豆、豆饼约950万担。向上海提供粮食主要是湖广地区,上海月需食米16万石,福建也经上海输入粮食。豆米业在清代上升为邑城商业之冠。交易中使用的白银,国人咸称“九八豆规元”,泛指邑城的白银成色标准。清初,每年从闽、粤、台运沪食糖50万担,染料、药材12万担;浙、闽输入干果、笋干、咸鱼;北方输入以枣子、胡桃、粉丝为大宗。邑城从事埠际贸易的有商号、商行、商栈以及外地客商开设的申庄、办庄等。此外,有众多的掮客居间介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明令对外贸易只准在广州口岸进行。邑城遂通过粤、闽等口岸,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邑城闽粤商人聚居处以经营洋货闻名,时称“洋行街”(今阳朔路)。进口有鱼翅、海参、燕窝、香料、藤货等,出口以棉布、瓷器、茶叶为大宗。商业发展,人口增加,邑城形成陆家石桥(今方浜东路、东门路)、虹桥头(今光启路南)、松雪街等零售商业街市和花衣街、豆市街、篾竹街、药局弄、硝皮弄等专业街坊。

  明清时期,邑城商业中涌现一批手工精品。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道州太守顾名儒家人工刺绣,绣品店皆以顾绣为号召。谈仲和的笺纸、顾振海的墨、王懒轩的古制铜鼎、濮元良的濮刀(菜刀)、瞿应轩的陶壶、张善六的银器等,皆有盛名。清初,姜衍泽堂精制宝珍膏,年销东北几万张。

  邑城商人来自四方,客籍多于土著。其中从事食糖、海味、洋货的,以闽、粤商人居多;经营银楼、海货的,为宁波商人;开设钱庄、柴炭行、绍酒的多绍兴商人,还有山东胶西、江苏洞庭、东北关东商人和徽商。本地商人,大都经营粮食、棉布业务。邑城兼收并蓄,资金人才集中。各业商人建立同业公所,互通声气,维护同业利益。至1843年时,邑城有同业公所18个。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1 06:55 , Processed in 0.0374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