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05|回复: 0

关于知青文化的点滴思考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13

回帖

2452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452

名博

QQ
发表于 2015-6-30 17: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etl 于 2015-7-1 17:32 编辑

-----在诗歌朗诵总结会上的发言
本人作为千百万下乡知青中的成员之一,回城以后多年来热心参与知青文化活动,感触颇多。以下根据自己所了解的我们上海地区知青文化近年发展的现状,提出自己的点滴思考,供同仁、同道参考,希望对于今后知青文化的发展,有一点抛砖引玉、锦上添花的启示作用。我们办诗歌朗诵会,还要一次次办下去,有几点想法供大家讨论。
一、知青是我国、以致世界范围内一个特殊时期的特殊群体。无论这个群体后来如何分化分解,但凡只要是曾经当过知青的,或多或少都会有知青的情结,有的人甚至非常浓烈,一生挥之不去,非常重视、非常珍惜知青情结。在这种知青情结下,知青文化就有了生存发展的土壤和条件,它成为抒发宣泄知青情结的最好途径。
知青群体虽然被冠以知识青年的称号,但却是在最应该系统地读书学知识的青年时代,就远离家乡亲人,到偏远的山乡农村,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中断、甚至永远失去了系统学习的机会,他们其实是缺乏足够的知识的;而无论是主动要求下乡和被迫离开学校的,对校园大多充满怀念和依恋,总有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和向往;他们即使曾经与农民打成一片学到了体力劳动的本领,体会到农民的疾苦艰辛,情感与农民相通,却不愿意也不可能成为传统意义上的、缺少文化底蕴的中国农民。他们和传统的中国农民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一定的知识和文化并且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知青文化会顽强地萌生,并且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并越来越蓬勃发展的缘故。
二、如今进入中老年时期的知青一代人,依然有学习、思考、充电、提高文化内涵的渴望,依然存在走进学堂、圆年轻时代梦想的期盼,虽然目前的社区学校老年学校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条件,但是许许多多老知青依然愿意经常聚在一起,抒发情感,交流思想,组织演出,撰写文章,上网交友,形成了独特的知青文化。所以研究知青文化的有识之士,也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根据广大知青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争取社区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给予更多经济上的支援,给普通老知青提供更多的精神生活空间,让他们分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虽然知青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知青群体年龄的增长,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也随着思想的成熟,知青文化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迅速发展,将会越来越得到应有的重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作为每一个热心知青文化的人,都应该努力为它的健康发展而齐心协力,让知青情结转化为推动优秀的知青文化健康发展的动力。现有的知青联谊组织和活动团队团体,应该增强信心,团结协作,有更大的作为。
三、广义的知青文化,是应该包括从知青下乡以后就开始的知青文化,是在十年动乱中形成的。从知青下乡之初到大返城那十年的知青文化,它的特点是反映知青这一特定人群在那个特定时期内的生活和思想;可以说是充满幻想激情,但是也多沉沦、彷徨和蹉跎苦涩。而我们当下所讨论、所提及的如何发展知青文化,应该主要是指知青返城以后的后知青时代的文化。这个时期的知青文化,会体现新的历史时期即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多元特征。因为,时代已经发展到了知青一代已经或者开始退休、基本或者将要退出主流社会这样的历史时期,知青的身份、地位、思想观念也随着知青回城以后几十年的变迁而变化,它不可避免地带来知青文化发展的时代延伸性、变异性、特殊性。讨论研究知青文化,必须要研究它后阶段的特殊性,要根据它在不同时期变化的特点,找出后知青文化发展的着眼点。它的多元性表现在,既有著名知青作家也有众多无名小卒参与,既有完全公益行为也有带些商业性质的活动;既有沉湎怀旧,也有感悟反思;既有无怨无悔派,也有悔恨抱怨派;既有群体组织共同参与,也有个人天马行空。对于这种多元的知青文化,应该包容和谐,允许不同声音,允许百花齐放。不应厚此薄彼,非此即彼,你死我活;因为只有允许争论争议,才会有繁荣兴旺。比如网上已经出现了对叶辛的《客过亭》和梁晓声的电视连续剧《知青》的尖锐批评,虽是好事不是坏事;但是如果只有一味批评封杀而没有知青题材作品生存的土壤,知青文化怎么发展?应该提倡鼓励更多有名的知青作家和无名的知青作者共同来完成这一历史重任。
四、当下研究发展知青文化,不能光满足于追求知青的自娱自乐,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更重要的是应该与时俱进,开拓眼界,俯身向下,为草根服务,为和谐社会服务,为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服务,让知青精神的精髓发扬光大,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焕发应有的光彩。 我们的着眼点应该是,一要收集整理知青时代的真实历史故事,留住这一份宝贵的历史资料;二要收集知青在回城以后第二次创业的奋斗经历人生故事,振奋知青的精神;三要开展有益知青身心的各类娱乐活动,包括旅游休闲等等,让步入晚年的知青生活充实愉快丰富。
诗歌朗诵会是知青原创诗歌集中反映的产物。建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行更大规模的诗歌会,并集结出版优秀诗歌的专著,以彰显上海知青文化的一个成果。
五、从已经能知道的网络、书籍报刊杂志以及各种文艺演出,可以欣喜地看到,各地的知青文化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文化、乡土文化、山野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等众多文化的精髓,同时知青文化有它明显的特征。它的主要特征是,是有过知青经历的人对那段历史的描述和解读,以及他们后来对生活对社会的特定视角,特定话语。不光与前辈不同,与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不同,甚至与同一时代没有下乡经历的老三届人也有不同。它的影响,会延伸到知青的父母、子女、亲友等几代人。
知青文化有激越,有苍凉,有悲壮,有狂热;但从不是曲高和寡,它有广大的受众,那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知青的共鸣响应。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哪一大批人,会在一起年年聚会,笑着、哭着、唱着,相互敬着酒,忘记彼此的地位身份职业,而孩子般天真地发着少年狂,在醉于不醉之间彼此问候。也没有哪个国家,有那么多人,不计名利,不要稿酬,不图回报,一本又一本编辑印刷发行没有书号、没有广告、内容清纯的书籍杂志。只有中国的知青。这就是人们所能看得到、感觉得到的知青文化的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
但是知青文化如果要健康地发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让它产生强大的生命力,还必须要知青一代人的进一步共同努力,为之继续奋斗,付出满腔心血,才能展示出它的精华所在,给人类的文明进步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经验教训,使它在知青一代老去以后甚至知青的生命历程走完之后,还有影响,精神不死。
这就需要投身于知青文化建设的人,应该不满足于热热闹闹,唱唱跳跳跳,开心娱乐,还应该让知青文化有更加深刻的内涵,为后代留下精品。即便是文艺节目,也要有像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和《梁祝》那样的大型重量级作品。我们更要有一大批系列文学专著、回忆文集、个人传记、研究文论等,给历史给后代留下宝贵的研究资料。
六、知青文化应该是大众的文化。知青作为一个曾经的群体,在下乡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不同的分化变迁,有的甚至生活状况大相径庭。目前处于社会底层的知青还是有相当大的多数。所以知青文化应该不光满足于成为是精英文化,而更应该是面向普通知青的大众文化。它应该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结合物。
发展知青文化,要与时俱进,按照时代进步的要求,既要宣传事业有成的知青精英实现自我价值、发挥个人潜能、功成名就的事迹,更不能忽略广大默默无闻一辈子、为改革开放做出了牺牲的普通知青曾经的奉献精神,理想主义,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要眼睛向下,了解最底层、最广大老知青的喜怒哀乐,生活状况,精神追求,写出他们的人生故事;如此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丰富,更加精彩,更加充实。如果知青文化达到了以上的要求,就不光是为知青丰富了精神生活,也是对整个社会、对年轻一代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
七、知青文化的精髓应该是什么?我以为应该是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勤俭建国精神等等中华民族诸多优良传统、优秀品质组合起来的革命精神、先进文化。这种精神与改革开放后的自我完善、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发挥个人的巨大潜能,勤劳致富,并非完全没有矛盾冲突,但是也不应该是绝对抵触排斥的。建设和谐社会也好,建设小康社会也好,四个现代化也好,都需要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革命理想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勤俭建国精神。因此知青精神和知青文化,从来就不是与人类进步文明相违背的,所以应该永远不会过时,永远不会没有积极的意义。
八、目前知青文化团体、知青网站、知青杂志纷繁众多,展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有的以当年下放的地域为界,有的以眼下的居住地街道社区为单位,有的以兴趣爱好、文艺类别为界,各自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出现了少数人搞帮派立门户,相互不服气不尊重不理解的“文人相轻”现象,给旁人的感觉有点类似文革中的拉山头搞派性,这给知青文化的发展带来摩擦阻力甚至障碍。如果我们上海地区的各个知青文化团队、机构团体主要负责人能携手同心,消除门户帮派地域的局限,减少摩擦和对他人的歧视排斥,并联手联系外地各团体团队,那就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力量会更强大。
九、知青文化要发展,离不开物质基础,离不开资金。一场普通的演出,需要舞台场地、演职人员、服装道具、灯光音响;一本文集的出版,离不开作者编者、印刷出版、发行出售;所有的知青文化活动,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虽然离不开许多知青的奉献精神和知青情结,但是没有一定的经济支撑是不能持久的。光是一次画展,少说也耗费了十数万资金,让主办者费尽心力还遭来许多非议。
因此,在任何一次大型知青文化活动的策划中,必须实事求是地落实最起码的资金。在奉献精神的支撑下,也要面对市场经济的客观存在,主办者必须求稳求实,从实际出发,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多少困难事先考虑在前,不要贪大求全,不切实际,以免开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收尾冷冷清清,怨声载道。有些活动可以寻求知青企业家成功人士、热心人士的赞助,也可以依靠广告收入,有些可以申请政府资助,也可以是依托社区文化活动经费的支持。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前提下,也可以在普通知青的承受范围内适当地小额收费。例如一本杂志、一场演出每人收不到十元钱,加起来就可观了。只要账目明晰收费公开合理,就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不妥之处希望大家批评指出。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上海知青(江西峡江 )  葛天琳   2012,6.

不忘昨天珍惜今天期待明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05:00 , Processed in 0.0361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