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80|回复: 0

西江湾路574号,竟然承载过上海七所学校(下)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11-27 10: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11-27 10:07 编辑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敏 2017-11-03 10:00:36


       【三】

       学院虽小,有两栋西式风格的建筑却让人眼前一亮。让人不由浮想,这里一定深藏着不寻常的历史。

       学院大礼堂是一栋铅灰色的建筑,两层高度,大门是红色的,门楼上“青年会堂”几个水泥字还能清晰可辨,灰色的墙也已有些斑驳,左边的墙上垂挂了许多爬山虎,差不多把半边的墙都遮掩住了。还有一栋是位于校门内右侧的一幢呈矩形有四坡屋顶的三层教师办公楼,因曾是大名鼎鼎的沈钧儒先生在上海的住所,“钧儒楼”因而得名。
这两栋楼深藏着的历史便是西江路574号昔日的荣耀:这里是著名的上海法学院旧址。

       上海法学院的前身为1926年由王开疆、褚辅成、董康、于右任等创办的上海法科大学,最初校址在蒲柏路479号至483号(现太仓路)。1929年,上海法科大学“闹风潮”分裂出来的部分师生另立新校“上海法科大学”,由章太炎和董绶经先生为校长,并组织了由诸辅成、沈钧儒、钱新之等人组成的校董事会。同年9月间,花了三万五千元一笔款子买下了西江湾路现址原有房屋及地基。到1930年6月,教学楼与学生宿舍陆续落成。原上海法科大学全校迁入,秋季开学,举行了新校舍落成典礼。随后经第25次校董会议决,改名为“上海法学院”,办学宗旨是培养造就政法及财经人才,开设法律、政治、经济、会计及银行等科系,由褚辅成任院长(终生),并聘沈钧儒为教务长。1930年11月学校获得民国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上海法学院集一代名师,引领现代校风,声誉日隆,在他们熏陶下,一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影响中国政治、司法、教育、社会等领域的重要人物。上海法学院被誉为中国民主党派领袖人物的摇篮:在此任教、讲学、毕业的有:褚辅成、沈钧儒、王造时、史良、沙千里、邓初民、胡曲园、彭文应、楚图南等等。

1930年江湾路上海法学院校门。


       1932年“一•二八”战事爆发,日军进攻上海,战火延伸到江湾、庙行、吴淞、宝山一线。上海法学院校址所在地区成为战场,2月3日下午,法学院被日军由该校边门掘进,先烧教学楼,后焚大礼堂及宿舍,全校校舍及一切设备化为灰烬。抗战期间,经过千辛万苦,在废墟上艰难重建的上海法学院一次又一次毁于战火,但一次又一次在涅槃中站了起来。为了不致学校再遭战乱,保存民族科学文化实力,褚辅成多次指示作应变之策,敌骑一至,弦诵立停,准备内迁,所幸,抗战胜利后,曾被日本海军司令部机关占据的学院终于被收回得以继续办学。

       1948年3月,褚辅成逝世后,校董会决定由褚辅成的儿子褚凤仪教授担任院长。褚凤仪就任后宣布继续执行“爱国、民主”的教育宗旨,为国家培养法治人才。为铭记褚辅成、沈钧儒两位对学校的贡献,学校礼堂更名为“辅成堂”,教学楼命名为“钧儒楼”。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上海法学院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1951年8月,上海法学院、诚明文学院、上海法政学院、新中国法商学院、新中国学院、光夏商业专科学院六所私立高等院校合并成立“私立上海学院”,原上海法政学院为总校区,上海法学院25年的历史就此结束。1950年至1952年西江湾路现址是财经学院的研究部,专事干部进修业务。1952年至1958年9月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与上海经济研究所、华东政法学院、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法律系等合并成立上海市社会科学院。1958年上海财政经济学院迁出后,一路之隔的上海外国语学院在西江湾路574号开设分部。到1972年底,外语学院分部撤回,这里又变成了西江中学。

       如今,如果真要找到岁月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恐怕只有经历过战火洗礼、经历过如晦风雨的辅成堂了(如今更名为“青年会堂”)。九十多年过去了,这座有着铅灰色调庄严肃穆的礼堂成为昔日上海法学院仅存的建筑。默默驻守在他们曾经的家园,见证这所校园的历史变迁。但是,作为教师办公楼的“钧儒楼”却没有那么幸运,它已在1999年学院大改建时被拆除了被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拔地而起的教学培训大楼(学院1号楼)。

       十月的一个晴朗午后,我踏进了已经阔别二十多年的西江湾路574号。已是今非昔比。老式的拱形门已被高大宽敞的不锈钢活动移门所代替,宽大的褚红色的矮墙上面嵌着金闪闪的“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的铭牌已经被“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上海团校”所取代,另一侧墙面上挂着“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培训中心”等多块牌子,一切都让我感到陌生,却依稀如昨。


       参考资料:

       1.《复旦大学百年志》(1905—2005)上卷第三编 第二十九章 已停办院系

       2.上海大学文学院回忆录 上海大学出版社

       3.陈坤荣.找房记. 新民晚报2011年9月16日

       4.钱定浩.复旦大学分校校址之前身的上海法学院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10:07 , Processed in 0.04258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