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11-27 08:51 编辑
2017-11-27 来源:东方网 作者:熊芳雨 选稿:吴春伟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11月27日报道: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调入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马建萍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生又和党史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11月底的上海入冬了,马建萍迎着寒风裹着棉袄走在路上,正为明年3月份开放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紧锣密鼓地准备。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了25年后,她于2015年7月调入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历博)。而四个月后上海市委市政府批示,正式明确了上历博选址原上海跑马总会大楼,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历史博物馆“两馆合一”。这让她与党史的缘分又深了一层,也让她成为上历博研究党史领域的专家。一切的发生都是刚刚好。
马建萍今年50岁,博物馆专业科班出身的她每天都忙于革命史基本陈列的文本撰写,之后面向受众的讲解词就是参考这些文本再形成的。马建萍已经很久没有完整休息过周末了。她告诉记者,革命文物大多为纸质平面文物,想要吸引观众,解说词必须像讲故事一样。所以幕后的工作要很细致,“往往一件东西得翻阅查找很多相关史料来对比查证与甄别,声情并茂的解说才能让文物活起来。”她说完又拿着大堆的资料继续埋头翻阅。
上海,这座红色政权的诞生与发展之地,一直想有一所革命历史博物馆。从1952年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的成立到2018年即将开放的上历博,筹备六十余年的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终于有自己的实体展馆了。马建萍也甚是激动,作为一直活跃于党史研究领域的研究员,她心里除了喜悦,还有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几代人的梦想,能在前辈的基础上承担这份工作是莫大的际遇与荣幸。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
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多年来已抢救和征集了相关实物、资料共10多万件,被正式鉴定为文物的约4万件(其中的国家三级以上文物占半数、国家一级文物有118件),其中包括大量珍贵的文献手迹和实物,可惜它们一直寂处库房,如今库房里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初版《共产党宣言》原件将展出全国仅存11本
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上海诞生了。由当时年仅29岁的陈望道在一间柴房里翻译而成。红色政权的诞生与发展是上历博近代展区重要的一部分。在众多文物中,马建萍最看重的就是8月版和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
两版《共产党宣言》
记者在三楼展厅最醒目的位置看到了《共产党宣言》,马建萍说文物摆放时自己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本小册子,一定要摆放在最醒目的地方。
《共产党宣言》当时以“社会主义小丛书第一种”形式,由“社会主义研究社”名义发行,初版共印了1000本。有意思的是书名因排字工的疏忽被印成了“共党产宣言”,工人的疏忽却为后人鉴别初版本提供了依据。目前全国尚存11本,而上历博目前就有1本在馆内。这一本是上历博即将开馆之际,由上海鲁迅纪念馆无偿借出的。
马建萍介绍,鲁迅在日记中记录了获得中文第一版《共产党宣言》的事。《共产党宣言》中文第一版出版后,陈望道给周作人赠了两本,其中一本请他转给鲁迅先生。鲁迅收书的当天就把《共产党宣言》读了一遍,并大加赞赏。接触《共产党宣言》是鲁迅人生的一件大事,但是鲁迅纪念馆收藏的,却不是当年陈望道亲自送给鲁迅的那一本。
说到这一本的来历,马建萍说只能用曲折来形容。1950年许广平把鲁迅所有东西都拿到了北京,留在上海的物件少之又少。1957年2月上海一家旧书店发现了8月版的《共产党宣言》,赶紧通知鲁迅纪念馆人员前去鉴定,这才如愿收藏。该本小册子品相较好,封面完整,鲁迅纪念馆采用恒温恒湿保存,真品藏于内室之中。而普通人在橱窗中见到的,都是“高仿真”复制品。“但是这次借来我们展出的是原件,不是高仿。”马建萍有些骄傲。
9月版《共产党宣言》则是1959年由上海的一家旧书店收购而来,小册子封面左上角缺1.5平方厘米,左下角缺1平方厘米,属于品相很好的文物。这两版宣言被后人称为《共产党宣言》“姐妹本”,非常珍贵,马建萍的语气中珍惜之情溢于言表。
发布征集令从民间获得10万余件文物
而这些革命文物是如何收集与鉴定的呢?这要从上海历史博物馆的沿革说起。
1952年1月初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下简称上革筹)成立。1959年,上革筹经报市委同意,发出征集革命文物的通告,从3月至7月,共征集到革命文物2万多件。此后此项工作就一直常态化进行中。多年来已抢救和征集了相关实物、资料共10多万件。
文物征集之后,由馆内高级职称组成的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最后由馆长定夺入库,目前正式鉴定的革命文物有4万余件。马建萍进一步解释,革命文物的鉴定是以其当时所处的作用而定的,不似艺术类的博物馆文物看成色和质地。在白色恐怖的情况下,革命文物能保存下来已经很不易了,所以现在看起来很破旧,但当你知道了文物背后的故事的话,就会被它打动,被它所震撼。
叶进明使用的皮包
她带记者来到了一个小皮包前,正正方方的棕色皮包岁月痕迹处处可见。她动情地说,这是上海煤业救护队叶进明使用的皮包,当时他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煤业大队的书记,而上海煤业救护队是八一三淞沪抗战前夕上海煤业界成立的一个抗日救亡组织,它的成立及其工作,是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具体体现。
她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叶进明任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煤业大队的书记,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大队同志们冒着危险,为淞沪抗战前线送去给养、慰劳品,接回伤员,同时救护战火中的同胞。”上海沦陷之后,煤业党支部积极酝酿到八路军服务的行动计划,由叶进明等组织100多名队员驾驶25辆卡车,以运送伤员去后方的名义,冲破国民党顽固派的层层阻挠,辗转苏、浙、皖一带,运送数千名伤员到后方各地,终于在1938年初,于江西南昌找到了刚刚成立的新四军办事处。马建萍激动地说道,上海煤业大队100多名队员集体参加了新四军,从一个群众性的救亡组织最终发展成为一支抗日革命队伍。该皮包是解放后由其子叶云晓捐献。对于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马建萍已如数家珍。
上历博此次展出两百余件革命文物,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都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与信念有关的故事时刻鞭策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业27年的马建萍,从兴业路76号到南京西路325号,变的是工作的地址,不变的是为观众继续讲述红色故事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