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395|回复: 0

父亲钱学森的只言片语,至今影响着我(上)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7-11-10 1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11-10 19:38 编辑

2017年11月10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记者 吴越

◆1955年10月,钱学森一家与父亲钱均夫在上海家中(右二起:钱均夫、钱学森、钱学森夫人蒋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近来,家风类节目《儿行千里》如春风化雨般,讲述了一个个家风传承的温暖故事,引起了网络热议。其中,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深情追忆了父亲生前的动人故事,展现了家风家训对钱氏几代人为人处事的影响。

  8年前,钱学森先生在北京逝世。斯人远去,精神长存。

  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钱永刚与记者面对面。通过他的回忆,作为人民科学家、优秀共产党员的钱学森在工作、生活中的更多面,得以一一呈现。

  钱永刚

  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之子。生于1948年,高级工程师、兼职教授。现为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

  电报之谜

  1955年9月17日,父亲母亲带着我和妹妹登上了“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由美国旧金山启程前往香港,踏上了归国之路。

  当时我只有7岁,对父母所说的回国其实毫无概念。对于那段路程的艰险,若不是长大之后研究父亲的生平、重新去探寻那段历史,可能我不会知道,原来一个人要回国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经历这么多的艰辛。

  父亲那辈人沿袭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不会向晚辈吹嘘自己经历过的惊心动魄和那些过五关斩六将的光辉事迹。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无论做过多少有意义的事情,得到过多少奖项和勋章,都已经过去了,不必多言。

  在我的印象中,我们一家人在船上一开始住的是三等舱。一个房间里有两个双人铺,我们家占两张床位,我和妹妹睡在上铺,父亲和母亲睡在下铺。房间内空间很小,放了行李之后,别人给我们送行时送的花篮就摆不下了,只好放到走廊外面。结果还把船员引来了,他对我们说,这样放不行,把别人的路都堵住了。

  不过,没过几天我们就“搬家”到了一等舱,住进了套间。我后来才知道,当时有一位颇有名望的人士得知我们一家住在三等舱后找了船长,说:“你们怎么能让这样有名的教授住三等舱?”所以,当轮船抵达夏威夷时,船长就把我们请到了一等舱。

  回国的路上一共“漂”了21天,途经美国、日本、菲律宾,停了好几站。别的乘客都趁机下船走动走动,可我们全家只在夏威夷下过船,其余时间都没离开船舱。因我父亲收到了一封祖父发来的电报,内容很短,关照我们“沿岸切勿下船”。为了安全起见,父亲母亲照做了。有意思的是,等我母亲来到上海,向祖父询问这封电报的时候,他却回答:我没发过。

  这个秘密直到我父亲回国50年之后才有了答案。那时,钱学森图书馆还在筹建之中,正逢外交部解密了部分档案,我们就去档案馆里看,居然找到了这封电报的底稿。电报上先是写了中文,下面是英文翻译,措辞跟我们在船上收到的一字不差。原来,是外交部惦念我父亲的安全,害怕归国路上发生意外,特意以祖父之名叮嘱他留在船上,不要上岸。后来,当我把复印件拿回家给我母亲看过之后,老太太心里的谜才彻底解开。

  现在想来,从在旧金山上岸到踏入深圳罗湖,父亲母亲应该始终都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即便如此,这趟旅途依然留下了愉快的记忆。

  比如在海上,我人生中第一次度过了国庆节。那时“十一”将至,同行的中国人连大人带小孩共40个,大家自发地想要庆祝国庆。于是,各家出一个表演节目,再炒几个中国菜,围在一块儿很是热闹。我们家就派出我母亲弹钢琴伴奏,我和妹妹一起唱歌。那次表演的照片,我至今还保存着。

  饭后书房“进不得”

  父亲有句名言:“虽然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

  生活上,他一生信奉一个“俭”字。只要衣服够穿、不冻着,食品管饱、不饿着,他就不再追求温饱以外的其他东西。他的这种生活态度自然而然地影响着我和妹妹。

  在我们家从没什么娇生惯养的行为。比如在吃饭的问题上,大人给做什么,我们就吃什么,无故绝对不允许挑食。父母讲得很清楚,只要是熟的、热的,就可以吃;但是如果没弄熟,我们才可以提出意见,说自己嚼不动、吃不了。不论是回国前还是回国后,都是如此,不曾改变。

  刚刚回国的时候,生活环境陡然发生变化,我和妹妹起初都有些怯生生的。好比说第一次在中国喝牛奶,我们就不太习惯。

  以前在美国,我们喝的都是纸盒装的冷牛奶,但当时在国内没这个条件,别人照顾我们,好不容易才弄来一玻璃瓶的热牛奶。我和妹妹那时还很小,个子不高,就一起杵在那儿,一边看着桌上的牛奶,一边用英语窃窃私语说:“这牛奶怎么是热的,该不是假的吧。”

  父亲听到之后,只说了一句:“觉得牛奶热,那就晾晾,凉了就可以喝了。”

  直到后来我自己出国留学,看到别人这个不适应、那个不习惯,非要在美国提出喝粥、吃馒头的要求时,我打心底里看不惯。我想,这些人的身子板儿怎么这样啊,多吃几次不就习惯了吗?那个时候,我才更深刻理解、甚至是感谢父亲,从小培养我们的适应能力。

  对吃喝不讲究的父亲,却对个人的阅读时间“锱铢必较”。

  父亲爱看书是出名的。他不爱留在办公室加班,通常晚饭后“闭门不出”,独自在书房阅读,生活极其规律。这样的习惯,他保持了几十年。

  为了保证不被打扰,他和警卫员说好,“凡是办公室打来的电话都你接,没有特殊情况一律明天上班处理。若有紧急事件,你再上楼来叫我。”对于那些贸贸然的打扰,父亲会严厉地批评,让别人分清轻重缓急。所以,我和妹妹从小就知道,要和父亲交流就趁吃早餐或是晚餐的时候讲,饭后的书房是“进不得”的。

  在那个年代,很多科技工作者和父亲一样都面临着很大压力,工作非常辛苦,不少人到了晚年积劳成疾。父亲的身子骨却一直很硬朗。我想,这也许跟他早年规律工作、严格控制作息有关。

  “没必要全拿满分”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在工作上要操心的事情太多,所以不会像其他家长一样事无巨细地关心我的点点滴滴,也很少来帮我解决什么实际困难。但是,在我困惑和沮丧的时候,他的寥寥数语却总能向我传达一些观念,引导着我前进。

  刚上初一的时候,老师看我在课堂上很喜欢“卖弄小聪明”、抢着答别人不会做的题,就帮我报了北京市初中数学竞赛的预选赛。结果成绩一出来,我只考了30多分。自打上学以来,我从没受过这种打击,所以相当沮丧。

  在餐桌上,父亲看出了我的情绪,向我询问。我当时很不服气,就说,考我我没意见,但出的题有初二、初三的还没学过的内容,这算什么?父亲听罢,笑了,“本想告诉你,去不去参加数学竞赛没所谓,但如果你这么想,我倒觉得考个30多分,对你有好处。”他告诉我,从上学开始,所有的考试都是考察你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但在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中,你所碰到的无数次考验,可能恰恰都是没有学过的东西。“你要有这个认识,这次竞赛就没白参加。”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3 09:44 , Processed in 0.03274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