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3月10日,对我们插队在江西峡江县马埠公社流源大队的一百多名上海知青来说是一个永远刻骨铭心的日子。14年的3月10日,是我们下乡45周年的纪念日。当天中午,在上海虹口的1851大酒店,这些当年坐一列火车去红土地的知青们聚在一起,重温当年情景,纪念这个属于他们的特殊的日子。 在1968年12月21日之后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中,流源村,这个曾经的红色革命老区,接待过来自上海的一百二十多名知青。1969年1月份,有十来个上海知青自行来到了井冈山下的峡江县,在最边远的只有七户老乡的小山村----山田坑落户。他们是上海市华东师大一附中的67届初中和高中毕业生。此后的1969年的3月10日,以上海市复兴中学68届初中高中生为主的一百多名毕业生来到峡江。他们被分布在流源村周围几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分属于六个生产队。开始了他们的插队落户生涯。1970年,又有十几个知青来到是先来的这些知青的弟弟妹妹。 整整十年的时间里,这些知青在流源的土地上,在风雨中锻炼,经过了艰苦劳动的磨练、身心的历练和考验,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和人生的感悟,彼此之间结下了珍贵的友谊和亲情。在离开那片土地之后的几十年里,他们返城重新学习,在新的环境中努力适应,发愤工作,寻找自己人生的坐标,但是从来没有忘记青春年代,没有忘记同甘共苦的战友。 在时光过去了三十多年后,知青大都已经退休,颐儿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但是没有人会忘记那个曾经给他们痛苦和欢乐的第二故乡,没有人会忘记那青葱的岁月。今年是上山下乡四十五周年,在3月10日这天聚会,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月10日之前,就有郑伟民、陈克明、谈正方、胡传瑛龙锦华等好几个女同学在筹划,寻找、联系同学,落实饭店订菜品购食品点心等,刘玲娣还特地把她爱人、摄影高手小徐专程请来照相,为此次活动的顺利进行做了很多工作。上海外国语大学校长谭晶华在百忙中也赶来参加了聚会。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因公务繁忙抽不开身,特地派夫人小林前往参加。好几位退休回沪的知青也高兴地赶来。 3月10日中午12点,纪念活动正式开始。当年带队的负责人钱克毅首先发言,回顾离开上海时的情形,把大家带到当年的场景中。接着,郑伟民介绍了张润德等发起的流源知青爱心助学基金运作的情况,表达了知青回馈、反哺第二故乡的情怀和具体行动,得到大家的赞赏。葛天琳还应同学的要求朗诵了她自己写的回访第二故乡后写的小诗《学校门前的小溪》,抒发她对改变农村环境面貌的强烈愿望。 男女同学互相敬酒敬茶,互相关心问候,了解彼此的生活和家庭情况,互相祝福健康平安,气氛热烈,其乐融融。 当天参加聚会的虽然只有五十多个同学,将近一半,但是还有许多在海内外的同学为不能前往参加活动而表示遗憾,发来祝贺短信。还有许多同学后来失去联系或者各种原因无法前来,留下了遗憾。但是这次空前热闹的活动,让参加者感到难以忘怀。大家一起拍集体照,还按照原来的生产队集体户合影留念。 流源知青在整个峡江四千多名知青中,是个较大的群体,也是个很优秀的群体。当年被抽上调的好几个工农兵学员在全县是出类拔萃的;后来通过恢复高考以后,上大学和中专的也是属于比例高的,以后担任大中小学校教师、医生和银行中高级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领导岗位、技术岗位的和自主创业的人员也占较大比例。即使有部分知青下岗再就业,也都能在一定的范围和领域战胜困难走出困境,成为自强不息的生活强者。 回首当年,大家更多的并不是抱怨,而是感谢生活,感谢社会这个大学校给自己的丰富难忘人生经历。 团聚在一起的知青们,觉得遗憾的是还有一些同学联系不上。大家在呼唤,战友啊,你在哪里? 知青朋友们相约一起慢慢变老,共度夕阳人生。 (晓歌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