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28|回复: 0

知青—一段难忘的回忆(第二集)2

[复制链接]

8958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460
发表于 2017-9-3 09: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9-3 09:59 编辑

2016-07-02 陈蓓蓓

献血的故事

       1969年秋天,村里的郭大婶得了重病,住进医院开刀,需要血源,家属求救于生产队帮助,想想办法。那一年珍宝岛事件刚发生,边境形势很紧张,知青都加入了民兵,为了战争的需要,前几天我们刚刚验过血型。队长召集知青开会,病人是B型血,希望相同血型的知青,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为贫下中农献血。

       此时二位高中生立即站起来,表示愿意献出自己的鲜血,抢救老乡的生命。那时我们对血管里要流出200cc的血,感到好多好多,对她俩敬佩不已。平时我们割稻收割玉米,不小心割破手,流血不止时都非常害怕,那200cc的血可是一小碗啊,关键时刻二位女知青仗义撸袖的英雄气概,感动了村里所有的人,那时候医学知识不普及,对献血有很大的恐惧,然而关键时刻,知青挺身而出!


  照片中上海知青捧着红宝书, 她们盘腿坐在东北的土炕上, 正和康复的郭大婶聊天,墙上贴满了只有那个时代才有的宣传画,特定的历史特有的见证。那时抽完血后,喝杯牛奶吃上几个鸡蛋,第二天就出工干活了,哪像现在又是休息又是高额补助,那个年代的知青就是好样的!左边戴着眼镜的1974能成为工农兵大学生,进了医学院,毕业后成了医生,具有高级职称。右边的这位是知青中最大的姐姐,团支部书记,1973年上了师范大学,成了一名教师,因患病英年早逝,非常不幸。


  第二年,村里又有一个放羊的单身汉,得了癌症,需要尽快动手术,他是O型血,于是O型血的知青吹响了集结号,队里的马车载着我们奔向县医院。就要轮到我抽血时,村支书一把拉开我,悄声对我说‘’你别逞能,身子骨那么弱,往后撤!‘’说心里话,当时我是很害怕,支书的话给了我下的台阶,两位男知青的流入了老乡的血管,我很敬佩他们的善良和勇气!


  返城后的我,四次参加了义务献血。2次是单位规定的指标任务,另外2次都是在O型血源紧张的情况下,我毅然撸袖献血的。其实我有晕血现象,每次献血后都会有不良反应,需要卧床休息。但是在病人急需抢救之际,自己不能退缩,这也就我们曾经有过插队经历的所特有的品行吧。


青春风采


      又是一张让我非常喜欢的老照片,我曾用美图秀秀稍稍编辑后,上传给我的知青朋友,大家纷纷给"赞",好羡慕我有这样一张洋溢着青春风采的知青照片!


      照片中两位主角是哥俩,指点远方的是弟弟,紧挨着的是哥哥。哥哥是1969届的,弟弟是75届的(注意是75届的!)我们村有23位知青是同胞手足,好几个都没到下乡的时间,父母说反正都要下乡,一起下乡有个照顾,于是没有毕业的提前毕业了,最小的不满15岁!想不到70届不再一片红了!


        小小年纪背井离乡,当年长征路上的红小鬼也就那么大,走过这段路程真的好伟大!


    这张照片摄于1976年初夏,画面上蓝天白云清晰可见,树枝在微风中飘逸,李家兄弟俩笑容灿烂,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后有好几个知青。照片中的我似乎有点"嘎一脚",但是我没有摆"POS"哦,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那时的我是否很有农村姑娘的模样啊?


        这张照片中我是大姐,因为我比他们早下乡一年。朋友,我们好有缘啊,茫茫人海中我们相识,一起插队那么多年。弹指一挥间,这张照片摄于40年前,今天的我们都已退休,我们已没有下一个40年了!所以我感到这张照片特别值得珍藏。


      遥指远方的他,踌躇满志,艰苦的生活,没有阻挡哥俩追求理想向往幸福的脚步,那时的他们就明白,生活不能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小哥俩双双考入大学,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


       李家哥哥大学毕业后,一路继续奋斗一路不断进取,事业发展步步踏实,发挥着他的聪明才智和领导才华,取得骄人成绩。弟弟大学毕业后到国外洋插队,好多年没有见到他了,远方的朋友,你一定很好吧,"无论走到任何地方,都别忘了故乡……"


      照片中另一位"嘎一脚"的是我们知青中的帅哥,那自然的卷发,那方方正正的国字脸比蔡国庆都酷,照片中唯一的女生就是作者啦,现在想想自己当初那些年也实属不易,弱弱的肩膀竟然也扛起了沉重的锄头和铁镐!


大罕公路的建筑者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着我们的红旗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用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酷暑。’’这首《勘察队员之歌》创作于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她激励着一代人的成长。这首节奏舒展,曲调优美的歌曲,曾传唱大江南北。我们插队那些年,年村里都要派出一部分劳动力就修健公路,那活是苦力和毅力交融在一起的考验,在枯燥和疲惫之时,总有知青唱起这首歌改编的《筑路大军之歌》,随后变成了大合唱,在山谷中回荡……


  照片摄于1971年夏天,为了战备的需要,上级下达了任务,国家要修健一条军用公路,我们村接受了这艰巨的任务,村里派出了强兵强将。第一排左一是连长,一位风风火火非常能干的女知青,中间那位长者是上海干部顾医生,还有9位是知青和当地老乡。


  那时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开采任务非常艰巨,但大家的状态饱满,心情很愉快,能为祖国修健战备公路,感到很光荣。


  生平第一次见到原始森林,我们感到新奇,从驻地的帐篷到我们修健的路段,要穿过一个山谷,但见那山谷里小溪流水淙淙,路边各色花儿竟放,此情此景,不由的边走边唱,女生常唱“让那山谷的风吹动着我们的旗帜……”,男生则亮开嗓门大吼“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到了工地,大家抡镐挥锹大干猛干,不顾汗水湿透衣背,何惧小咬蚊虫侵袭。连续二个月的艰苦奋战,我们村里的筑路大军载誉而归!


         今天再一次翻开这张黑白老照片,真为我们知青当年的五彩青春鼓掌喝彩,多么了不起的一代年轻人!照片中的年轻人衣裤补丁叠补丁,筑路工的衣服每天都会磨损,几乎天天要缝补。中间那位是上海瑞金医院的顾医生,作为上海干部和我们知青一起生活了二年多。在修建这条一级战备公路中,他是随队医生,那时顾大夫都快50岁的人了,风风雨雨中的六十多天,天天睡帐篷,饮食起居都非常艰苦真的不容易,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党员干部的形象!     


那个年代我们不懂爱情  


       每年夏天,村里总要派劳力去修建公路,这也是创收的一个渠道。知青因为单身无牵无挂总是首当其冲,我就去了二次。


        修公路除了艰苦劳累,另外就是非常枯燥。每到晚上无所事事,就透过搭建的简易窝棚,数着天上的星星;逢到雨天用脸盆接雨水,倾听嘀嗒嘀嗒的雨点声,睡不着时总是瞎想白想,白天干活的情景再现,会想入非非。


      记得修健公路时,要用石子铺路,往往是就地取材。炸山要打炮眼,然后埋上炸药点燃导火线,这是一项累并且危险的活。照片中的男小歪一锤一锤抡铁镐,女小歪掌着钉棍。一开始我吓得要命,万一那小子打歪了,我的小命就遭罪了,一个劲的叮嘱他:小心小心再小心……


  隔了一段时间搭子的水平进步很快,眼福准了,一锤定音没有滑边过。我俩配合默契,相互照顾相互提醒。有一天他看见我的右手由于背锤子不断敲打,虎口裂了好大一个口子,流血不止,流露出“怜香惜玉”的眼神,为我做了简单的包扎。


  长了这么大,第一次和异性有近距离的接触,有点怦然心动,是否有点情窦初开呢?家人总是反复叮咛,不准在农村处对象。一起插队那么多年,几乎所有的知青都摒牢了,没有把家安在农村。


  这二张照片年代已久,当初的拍照设备又差(135的胶卷要拍36张)翻拍以后有点模糊,但是从画面上,还是多少能看出那些年干活的场面,那清晰可见的口号:“我们要大干 !”     就是这句口号,数以万计的知青为修健国家公路 ,撒下了我们的青春泪水、汗水……!


记忆中的军用水壶


         那时我们下大田干活,上山砍柴,修路筑路,随身都会带上这绿色的水壶, 每次回家探亲,我会在里面装满咱村里的天然蜂蜜。探亲回到队里,母亲就会在水壶里装满肉松。


       几年前家里乔迁,被家人扔了,心疼啊,不仅有收藏价值,更因为它伴随我那么多年,今天写这一段,我还在捣鼓,为啥把我插队留下的古董丢弃。


       东北的夏天也很热,白天时常有35℃的高温。太阳底下连续几小时干活,我们汗水湿胸背,一壶水很快就会喝完,队里的送水车总是姗姗来迟。当口渴难忍之时,我们见到路边小沟里的水,就会毫无顾忌俯下身子闭着眼喝,水中有漂着的小虫和孑孓,这些我们都顾不上了,闭眼喝是眼不见为净哦!


  插队那么多年,在没有水的情况下,我们经常喝洼地积下的雨水,喝山泉水,喝沟里的水。我们常自我调凯侃,不干不净喝了没病,老乡说流动的水喝下去没事,倒也奇怪,那些年我们真很少有拉肚子的。


  夏季也是西瓜成熟的时候,在缺少水源的情况下,我们也会结伴去“偷西瓜”,然后大朵快颐,常常撑得肚子快爆炸,干活时隔三差五就有人往远处的小树林里钻,“在那密密的森林,到处是我们的方便地……’”


  插队时我们年少,我们好奇,我们有时精力过剩,我们生活也过于平淡,所以有时会干些略微出格的事,干点小偷小摸的勾当,那只是小事一桩,纯属正常,反而给我们的插队日子增添别样的色彩!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5-17 04:31 , Processed in 0.02462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