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昌永13首俄苏歌曲 我们这辈人听得如醉如痴
廖昌永堪称当今中国最好的男中音歌唱家。他演唱录制的13首俄苏歌曲我们这辈人听得如醉如痴。文革那些年,只准唱红歌,连“苏联老大哥”这些卫国的爱情歌曲都被当作黄歌来批判。我们偷听这些“黄歌”却如同在文化沙漠中踏上了一片绿洲,其喜悦远胜过宝玉和黛玉偷读西厢。如今,又有另外一个极端,有些人认为那些歌曲太“革命”、太“马列”、太“红卫”。就像犹太人不肯听瓦格纳一样,狭隘的意识形态让他们自绝于俄苏出产的艺术之外。我只能说那是他们的损失。其实,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也应该超越意识形态的藩篱。美国欢迎过俄罗斯红旗歌舞团(即苏联红军合唱团)来演出。胡松华唱《赞歌》,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改为“赞美中华的崛起和兴旺”就可以让人们继续享受那悠扬动听的曲调。况且,这些俄苏歌曲主要还是反映卫国战争时期人民抗击德国法西斯入侵的英雄气概和铁骨柔肠。那么优美的旋律,那么振奋的歌词,那么蒸蒸向上的正能量,不唱就太可惜了。而且那些歌曲是那个时代精神最好的反映,不仅让我们怀旧,也让所有闻者振奋。我还把那些歌曲的次序另作安排,听起来简直就是一段壮怀激烈、情深意长的史诗般的歌剧。 第一首,《伏尔加纤夫曲》:“嗨嗨哟嗬,嗨嗨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嗨嗨哟嗬,嗨嗨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拨开茂密的白桦树,踏开世界不平路。哎哒哒哎哒,哎哒哒哎哒,齐心合力把纤拉。我们沿着伏尔加河,对着太阳唱起歌。嗨嗨哟嗬,嗨嗨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伏尔加可爱的母亲河,河水滔滔深又阔。嗨嗨哟嗬,嗨嗨哟嗬,齐心合力把纤拉。伏尔加伏尔加母亲河,嗨嗨哟嗬,嗨嗨哟嗬,拉完一把又一把,嗨嗨哟嗬……”没有其它任何一首歌更能反映俄罗斯的民族特色——坚韧。提到伏尔加纤夫,大家很容易联想到列宾那幅油画,但廖昌永的处理少了些苦难,多了些威武;让我想到的是一队披荆斩棘的壮士,他们在高昂的号子声中淌着母亲河水,踏在祖国的大地上一往无前。这样的民族是不可征服的。 第二首,《三套车》:“看三套车飞奔向前方,在寒冬伏尔加河岸上。赶车人低垂着他的头,忧愁地轻声歌唱。乘车人问那年轻的车夫:‘为什么独自忧伤?为什么深深地叹息?歌声中充满凄凉。’‘好心人,我的爱情受折磨。我爱她快一年时光。可恨那工头阻拦我们,痛苦只能往心中藏。眼看这圣诞节将来到,心上人不再属于我。凶恶的财主要把她夺去,她今生不再有欢乐。’赶车人默默收起鞭子,插在了他的腰带上。停下吧,受苦受累的马儿哟,车夫吐露着哀伤。马儿呀我们就要分手,从今后天各一方。我再也不能赶着马车,奔驰在伏尔加河岸上。”这歌词与我们以前听的残酷的地主要杀死老马云云大相径庭,但这才是正版,也更加合情合理。只是把以前因误译而赋予这首歌的名誉——第一支保护动物的名歌——给抹去了。这歌词与马列倡导的阶级斗争也没什么关系,有钱有势的老板欺压小人物的事情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都会发生。只要词曲作得好,演唱得好,就会引起共鸣。 第三首,《蜻蜓姑娘之歌》:“五月美妙五月好,五月叫我心欢畅。蔚蓝天空白云飘,五月鲜花处处香。在那果园花丛里,夜莺婉转在歌唱。五月歌声到处飞扬,多么欢乐多响亮。阿卜嘀嘀嘀嘀代拉……月光照我入梦乡,鸟儿催我快梳妆。玫瑰花开遍地香,姑娘心中多欢畅。鸟儿飞来又飞去,燕子呢喃把话讲。它说我是快活姑娘,到处听见我歌唱。阿卜嘀嘀嘀嘀代拉……”这是电影《蜻蜓姑娘》的插曲,也许没有其它这些歌那么著名。电影展现格鲁吉亚集体农庄里一个美丽姑娘,她爱唱歌,但不爱劳动。电影用喜剧的方式改变了这个欢快的姑娘——她依然欢快,也喜爱劳动,热爱学习了。这支歌在中国曾经家喻户晓,但久违了。廖昌永让我再次想起这明丽的曲调和欢快的“阿卜嘀嘀嘀嘀代拉”。我把它放在第三,一是可以冲淡先前两支歌的忧伤和沉重,二是它反映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后由农业国转入工业国,人民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共产主义的失败是后来的事,但当年苏联的成就是举世瞩目,令西方惊叹的。 第四首,《纺纱姑娘》:“一座矮小的木房灯火闪着光,一个纺纱姑娘坐在窗口旁。姑娘年轻端庄眼睛明又亮,金黄色的辫子垂在肩膀上。低头沉思遐想思潮像海浪,你在幻想什么美丽的好姑娘?”有人说可以把纺纱姑娘这位长在深山人未识的美女喻为新兴的苏联。我认为这样比喻有些牵强,也没有必要。无疑,苏联的大工业刚刚起步,很多地方还有矮小的木屋,姑娘们还需要自己纺纱织布。但歌曲丝毫没有让人感到贫穷落后,反倒有一种原生态的浪漫。而且她有憧憬,有理想,绝不甘心一辈子在灯火旁纺织。比喻也好,不比喻也好,此歌优美的曲调唱出了对美的欣赏,对好生活的向往。 第五首,《红莓花儿开》:“田野小河边红莓花儿开,有一位少年真使我喜爱。可是我不能对他表白,满怀的心腹话儿没法说出来。他对这桩事情一点也不知道,少女为他思念天天在心焦。河边红莓花儿已经凋谢了,少女的思念一点儿没减少。少女的思念天天在增长,我是一个姑娘怎么对他讲?没有勇气诉说我尽在彷徨,让我的心上人儿自己去猜想。”明快的歌曲之后听这缠绵的情歌更有味道——那情窦初开、欲言又止的恋情,我们那代人,在文革前鲜有未曾经历过者。即便是文革中造反的红卫兵,即便是现代一吻即合的少年,我相信也对这青涩、纯真、美好的感情有朦朦胧胧的记忆或似是而非的羡慕。听到廖昌永的演唱,也许会感到自己失去了什么,也许会感到那个时代的可贵。 第六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树叶也不再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我心神往,在这迷人的晚上。小河静静流微微翻波浪,明月照水面闪银光。依稀听得到有人轻声唱,多么幽静的晚上。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看着我不作响。我想开口讲
不知怎样讲,多少话儿留在心上。长夜快过去天色朦朦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此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虽然进了一步,约出来了,但仍然羞涩,仍然天真。我希望现代青年不会嘲笑这种清纯,不会讥笑他们浪费光阴。两人可以有一辈子耳鬓厮磨,有一辈子相濡以沫,但只有在那段短短的初恋时节才会懂得什么是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才会将整个世界统统忘掉,才会因指尖相碰而感到激情电流,才会在初吻的一刻全身战栗。 第七首,《山楂树》:“歌声轻轻荡漾在黄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厂已发出闪光,
列车飞快地奔驰,车窗的灯火辉煌。山楂树下两青年在把我盼望。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轻风吹拂不停,在茂密的山楂树下,吹乱了青年旋工和铁匠的头发。白天在车间见面,我们多亲密,可是晚上相见却沉默不语。夏天晚上的星星看着我们,却不明白告诉我,他俩谁可爱。秋天大雁歌声已消失在远方,大地已经盖上了一片白霜。但是在这条崎岖的山间小路上,我们三人到如今还彷徨在树旁。他们谁更适合于我心中的意愿?我却没法分辨,我终日不安。
他们勇敢又可爱呀,人都一个样,亲爱的山楂树呀,我请你帮个忙!啊,茂密的山楂树呀,白花满树开放;啊,山楂树山楂树,你为何要悲伤?哦,最勇敢,最可爱呀,到底是哪一个?哦,山楂树山楂树呀,请你告诉我。”
据说,这首动人的《山楂树》是在刺刀逼迫下创作出来的:二次大战爆发了,德国军队占领了苏联一个山村。有一位著名作曲家正在那里度假。德国鬼子逼迫他为占领军谱曲作歌,否则,就杀死全村百姓。作曲家在忠于祖国和怜爱人民之间踌躇,仅一夜,竟愁白了头。终于,在凌晨时,他作出了这首歌,把自己的百般无奈写成姑娘的犹豫不决。我知道,这很可能只是传说,毫无根据的传说。也许那支歌早在二次大战以前就作出来了。但有什么关系?我无意去考证,而宁愿相信这荡气回肠的副歌是作者一头白发的折射。是的,我愿意用奇异的想象丰富这歌词的内涵。 第八首,《共青团员之歌》:“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共青团员们集合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再见了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着我们。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我们自幼心爱的一切,宁死也不能让给敌人。共青团员们武装起来踏上征途,万众一心保卫国家。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再见了亲爱的故乡。胜利的星会照耀着我们。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这首歌没有提到父亲,后面几首也没有。但不难想像,父亲们早已在前线厮杀,也许已经血染疆场,现在轮到儿子们上战场了。曾几何时,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确是冲杀在保家卫国第一线上。战争是残酷的,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了至少一千万人。母亲的悲伤不言而喻,但是为了民族的生存,好男儿上战场义无反顾。“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这一句尤其令我感动。正是这支战歌反映的前赴后继的精神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法西斯侵略者。这是苏联光荣的历史,廖昌永没有因苏联的解体而羞于歌唱共青团的历史作用。他唱出了苏维埃青年雄赳赳的大无畏气概。 第九首,《我亲爱的母亲》:“当年我的母亲,通夜没合上眼睛,伴我走遍家乡,辞别父老乡邻。当时天色方黎明,她送我踏上遥远的路程,给了我一条手巾,她祝我顺风。河边落叶缤纷,岸上露珠儿滚滚。牧场芳草青青,夜莺整夜啼鸣。无论我去到哪里,最难忘母亲慈祥的笑容,最难忘母亲关怀的一双眼睛。最最忘不了母亲,她关怀的一双眼睛。拿起这条手巾,不由想起我母亲。想起小草细语,槲树摇曳不停。这条母亲的手巾,我想起幼年熟悉的情景,更有母亲的慈爱和盼儿的殷切心情。”也许创作这首歌时,作者表述的是一般的游子,而不是上战场的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但那又有什么关系?艺术品一旦创作出来,阐释权就不再属于作者一个人。把这首歌放在此处,接着前面告别母亲、奔赴战场的歌,我认为很合适。卫国保家,说到底,还是保卫家人。不是每个男人都有妻子或情人,但人人都有母亲。人间最深切的感情莫过于母爱,其次也许是爱母。但爱母的歌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不如爱情歌曲。而这一首,廖昌永唱得荡气回肠,令人难忘。强大的乐队伴奏中,手风琴赋予歌曲些许俄罗斯的特色。 第十首,《灯光》:“有位年轻的姑娘,送战士去打仗。他们黑夜里告别,在那台阶上。透过淡淡的薄雾,青年看见,在那姑娘的窗前,还闪亮着灯光。前线光荣的大家庭,迎接这青年。到处都是同志,到处是朋友。可是他总是忘不掉,那熟悉的街道。那里有可爱的姑娘,他亲爱的灯光。远方心爱的姑娘,寄来珍贵的信;说她少女的爱情,永不会消失。胜利时他将会得到,他亲爱的姑娘,和那永远明亮,金黄色的灯光。看了姑娘的来信,想着姑娘的话,青年心里多高兴,变得更坚强。打击可恨的侵略者,战斗更勇敢。为了苏维埃祖国,和那亲爱的灯光。”这支歌,廖昌永唱得缠绵悱恻。当然,首先是歌曲作得好。无情未必真豪杰,这支歌将灯光化作爱情和希望的意象,让青年为之而战。保家卫国也是保卫女人,保卫种族的繁衍,保卫后代的延续,也就是保卫自身基因的永生。没有人是孤岛,他人和自己是息息相关的。那青年也许并没有想这么多,其中的道理就像那灯光,在无意中照亮了他的征程。 第十一首,《小路》:“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纷纷雪花掩盖了他的足印,没有脚步也没有歌声。在那一片宽广银色的原野上,只有一条小路孤零零。他在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实在叫我心中挂牵。我要变成一只伶俐的小鸟,立刻飞到爱人的身边。在这大雪纷纷飞舞的早晨,战斗还在残酷地进行。我要勇敢地为他包扎伤口,从那炮火中救他出来。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我的小路伸向远方。请你带领我吧我的小路呀,跟着爱人到遥远的边疆。啊……”不要以为女人只是在后方消极地等待。她们在努力地劳作,辛勤地生产,也有很多人走上前线,救护伤员。与《灯光》相比,这支歌同样是缠绵悱恻,同样是柔里有钢。 第十二首,《喀秋莎》:“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据载,1941年7月的苏联正遭受德国鬼子的蹂躏,到处哀鸿遍野,成熟的麦香也挡不住尸体腐烂的恶臭。俄罗斯面临着种族存亡的关头。七月中旬的一天,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从莫斯科英勇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一所工业学校的女学生唱起了这首歌。在歌声中,全体官兵向唱歌的姑娘行庄严的军礼。他们含着激动的眼泪,在歌声中走上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中,这个师的战士们几乎全数阵亡。但他们毕竟狠狠打击了号称“飞毛腿”的德国最精锐的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此后,《喀秋莎》的歌声伴着硝烟,沿着战壕飞扬。歌声从莫斯科流传开去,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首歌曲,鼓舞着士兵的斗志。后来,苏联大量生产的自行火炮就命名为喀秋莎。1945年春天,苏联红军250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包围了柏林。那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前进中,许多部队齐声唱起了《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怒吼,德军在炮火中灰飞烟灭。《喀秋莎》遂成为苏联军队指定队列的进行曲。这是刚强的战歌中最清脆、最鼓舞人心的声音。 第十三首,《我们举杯》:“美好的节日里,约几位好朋友,在一起欢乐聚会。为祖国繁荣为大家健康,我们来干上一杯。往日的回忆,把我们联结起,无论在天南地北。勇敢的追求,无私的奉献,诉说着青春无悔。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这一切多么珍贵。为幸福的生活,为美丽的梦想,大家来痛饮一杯。美好的节日里,约几位好朋友,在一起欢乐聚会。为难忘的昨天,为灿烂的明天,干一杯再干一杯。”庆祝胜利,怀念战友,憧憬未来。欢乐聚会,叙说友情,举杯开怀。如果历史就停留在这一刻,该多么美好!我们知道,苏联后来并没有实现其梦想,共产主义的实践失败了。这是人类在二十世纪经历的一大悲剧。然而,廖昌永所选的俄苏歌曲唱到这里结束了。艺术高于生活,也在于我们可以选择艺术。虽然这些歌曲的排序原来并非如此,我可以在转录到U盘上时任意安排。这样排列,赋予原本没有关联的歌曲一种内在联系,使之具有戏剧性,就像ABBA那些歌可以排出音乐剧《妈妈咪呀》一样。 (廖昌永演唱的歌曲链接: http://www.tudou.com/plcover/yJmRsfaCk8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