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53|回复: 0

从“生人”变“亲人” 上海援疆的“情”与“缘”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3523

名博

发表于 2017-7-12 08: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生人”变“亲人” 上海援疆的“情”与“缘”

       上海援疆,已20年,先后选派了9批915名援疆干部到阿克苏、喀什和克拉玛依挂职锻炼。沪疆两地,有情有缘。
  记者找到20年前第一批上海援疆干部领队沈秋余,他最牵挂的,是当年认下的新疆“亲戚”依玛木尼亚孜·麦提托乎提。当年,沈秋余带着上海援疆干部们“一帮一攀亲”,个人出资帮助当地贫困户盖房子、买农具。依玛木尼亚孜夫妻俩只会讲维吾尔语,可因为有了上海“亲戚”,夫妻俩从小鼓励孩子们学好普通话。但凡有机会去新疆,沈秋余总会想方设法去“亲戚”家看看。这些年,依玛木尼亚孜家的变化很大,家中的核桃每年能卖数万元,小麦和玉米的收成也有几千元,圈里有牛羊,院子里停了拖拉机和小汽车。
  此后,一批批上海援疆干部、教师和医生们,几乎都参与了“认亲”。上海援疆医疗队员们很给力,“认亲”之后便在“亲戚”们家门口开展义诊;教师们也发挥特长,喀什大学上海援疆教师工作队与喀什大学附中学生们结对子。记者每次在朋友圈分享对口援疆的文章,总有不同时期参与过援疆工作的同志点赞,常有人留言:“我们新疆……”援疆之后,“他们”成了“我们”。曾有上海援疆干部在“认亲”数年后接到维吾尔族高中男生托合提·吾苏甫的短信:“父亲离开的时候我很小,说实话没感受过父爱,感谢您给了我温暖的拥抱。”援疆男儿,潸然泪下。
  有这一份情缘,沪疆两地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起来。20年前便有“人才技术工程”,1997年上海与阿克苏签订了每年为阿克苏培训100名党政干部、企业厂长经理、教师和医生的协议。据统计,20年来,上海帮助新疆培训各类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近10万人次,组织上海各类专家学者300多批次到当地讲学。如今,上海每年组织上百名专家赴喀什服务、上千名人才到上海培训、上万名人员在喀什培训。记者在新疆的医院、学校和机关采访,对方一听来自上海,一握手,第一句便是“我在上海培训过”。至于孩子们,各类形式的两地夏令营花样翻新,问及对上海的印象,便是一声声的“还要去”。
  都说援疆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其实留下的,已不仅是队伍。新疆特色被打造成了文化产品,在沪疆两地的荧幕和舞台上展现,比如纪录片《喀什传说》、电影《漂着金子的河》、音乐剧《阿曼尼沙罕传奇》,沪疆两地一代人共同的集体回忆“阿凡提”也被拍成电影《阿凡提新传》。上海的文化生活方式正引入喀什,上海援疆团队帮忙制作的一套真人秀节目《喀什我最牛》,收视占有率超过80%,创造了新疆地州电视台自办栏目的收视新纪录。
  最能留住的是深情。今年初,第八批上海援疆干部们回沪,好几位的行李箱里都放了一小块胡杨木片留作纪念,他们说,胡杨千年不衰的生命力,正如援疆精神,也如同他们对新疆的挂念。至今常被人提起的,是上海援疆干部们在泽普县宿舍楼的外墙上,曾出现过一行歪歪扭扭的汉字:“上海的人们,谢谢!写的人:艾孜买提江。”没人知道,艾孜买提江究竟是谁,可这样的一份温暖与喜悦留在了心底。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孔令君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27 08:49 , Processed in 0.0340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