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6-2 16:20 编辑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清宫外治医方精华》《医药与养生》)
近期,清朝嘉庆年间御医汪必昌所著《聊复集·怪证汇纂》手稿被发现,其中记有治疗疑难杂症的药方600余个。有专家称,按每个药方价值40万元计算,这个稿本的总价将超过2亿元。各朝各代都有关于御医在宫中给帝王治病的记载,御医们治病所用部分医方,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止眼痛熏目方
清朝光绪帝因长期被垂帘听政的慈禧压制,本就肝气不舒,加之日日批改奏章,时时感觉双目不适。御医们苦心钻研,呈上名为“清上止痛熏目方”的熏洗药方,光绪用完,感觉不错。
组方:甘菊花二钱(一钱约为3克)、桑叶二钱、薄荷一钱、赤芍三钱、茺蔚子二钱、僵蚕炒二钱,用水煎,熏洗。虽仅六味药,但配伍精良。方中菊花、桑叶平肝明目;薄荷清利头目;僵蚕祛风止痛;赤芍散瘀止痛;茺蔚子清肝明目。六味相配可祛风清热、养肝明目。
清朝宫廷御医佟阔泉再传弟子王昊杰说,这方子今天用起来,对那些因整天伏案所引起的两目酸涩、时而红肿流泪等眼部不适症状也颇见效用。
把以上六味药先洗下,取纱布包严,入锅煎开后10分钟即可。此药气味芳香,先以热气熏蒸,待稍冷后再以汤药擦洗。最好早晚各一次,若时间有限,仅在晚上熏蒸也可。
光绪帝不仅眼睛不适,还头晕,连带着头顶和太阳穴周围疼痛,太医们又给开了个洗澡的“清上止晕沐方”。
组方:明天麻二钱、薄荷二钱、甘菊二钱、桑叶一钱、炒蔓荆三钱、川芎二钱、蒿本二钱,水煎,沐之。以上七味药,直接煎煮,以汤药沐浴。
王昊杰说,此方虽说是沐浴方,不过用以泡脚也可收奇效,且更加方便。中医自古就有“上病下治”的理念。此方中用的几乎全是疏散风热的药,对肝阴不足而兼有风热的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的症状有缓解作用。
防暑方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文高从清代宫廷的医药档案资料中,发现不少御医开具的防暑保健及治疗暑病的汤方。据医案记载,暑汤方中包括香薷、藿香、茯苓、陈皮、炒扁豆、炒苍术等16味中药,以水熬汤。另外还有香薷汤方,药物有香薷、甘草、扁豆等8味,也是以水熬汤作暑汤发放。
参照以上两个防暑方,张文高拟出一个夏季保健方:藿香、乌梅、陈皮、甘草各3克,黄芪、麦冬、菊花各6克,加水适量浸泡约1小时后,煎煮至沸后维持约10分钟,滤出药液,加适量白糖,候凉,或置于冰箱,作夏季防暑清凉饮料,若感药味较明显,也可加适量凉开水稀释。这个方子有祛暑清热、益气生津、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效。在炎热的夏季有助于防止暑热之邪耗伤机体。
牙痛口臭漱口方
清朝定郡王因为久病,阴虚火旺患了牙痛病。御医给他开出了一个“白芷川椒漱口药”。这个方子是由白芷6克、川芎4.5克、细辛3克、川椒6克、地骨皮6克、土蜂房一个、青盐6克、雷丸6克组成。将这些药品一起水煎后,用药水漱口。漱口时要尽量让药水在口腔中停留久一点,可以用气鼓动药水发出“咕噜”声,这样可以增强药液对病灶的作用。
国医大师陈可冀说,中医治疗牙痛多侧重于清热止痛。御医给定郡王的白芷川椒漱口方中就用了川芎舒经活血,地骨皮、青盐凉血祛火,白芷、土蜂房、细辛和雷丸止痛。几味药合用,能起到活络止痛、清退虚热的作用。
此外,口腔不清洁也会引起牙龈肿痛和口腔异味。为保持口腔的清洁、祛除口腔异味,御医还有一个金菊饮方。金菊饮方制作方法是将金银花15克、菊花15克一起用沸水浸泡15分钟,待温后频饮即可。
胃火重的人,还可以选择用黄连泡水喝。方法是取黄连5克,用100毫升开水浸泡5分钟,怕苦的话还可以加入适量冰糖。连续喝几天,直到感到口吐如兰。
熏蒸方
南朝陈国的柳太后中风后,面神经麻痹,嘴也失去了正常功能,不能吃东西。太医许胤宗给柳太后看过后,命人做了十多服治中风的黄芪防风汤,把滚烫的汤药放在太后的床下,汤气蒸腾起来,数小时后,太后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北京中医医院中医特色科主任李建说,熏蒸疗法是利用所蒸发之气体熏蒸病人的全身或某一部位,使药物通过皮肤表层吸收,角质层渗透和真皮层转运进入血液循环而发挥药效,起到活血化淤、疏通脉络、祛风除痹之功效。
除了中风,治呼吸道疾病也常用到熏蒸疗法,常见的雾化吸入其实就脱胎于此。呼吸道病人应自己动手煎药,在煎药过程中,可将药气吸入到鼻腔、咽喉等部位,对于治病也有帮助。手足扭挫伤、痔、风湿性关节炎、急性上颌窦炎、荨麻疹及女性美容祛斑,用熏蒸疗法来治疗效果都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