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72|回复: 0

上海四分之一男人有这种“神秘基因”?从一条新奇路径来“探秘”上海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749

名博

发表于 2017-4-3 11:2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李辉教授看来,上海这座城市活力的背后,还有着古老的根源,而这些根源,是我们可以重新挖掘、设计的一些资源。每一个城市,都应该保留自己的符号,同时保留一份独特的文化气息。
  上海,不是一个简单的自开埠以来小渔村变成的国际大都市,也不仅仅是一个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城市。她的活力背后实际上有非常深的根,这个根到底深到什么程度?
  前不久,在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SEA-Hi!论坛”上,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辉作了“挖掘上海之根——基因与语言”主题演讲,与听众分享了上海这座城市生命的根源与奥义。日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又再次采访到李辉教授。
  上海四分之一的男人有侗傣民族基因?上海居然有着全世界元音最高峰的分布?上海郊区老人中,还有百越部族的“活化石”?……李辉教授带领我们从一条新奇路径“探秘”上海。
  最古老的上海人是谁?
  上海的“根”到底有多深?李辉从人类生物学的角度证实,上海西南部地区的形成时间至少在五千年以上,上海男人中有四分之一都是百越人的后代(“百越”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对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所有民族的泛称),而上海的语言、服饰也有着极强的历史文化特色。
  李辉告诉记者,上海的东部和北部的确是晚近形成的长江冲积平原,但西南部的地势比较高,还分布着丘陵,所以西南部形成的时间至少在五千年以上。这块土地被包括在一个很悠久的考古文化分布范围内,它的鼎盛时期就是五六千年前的良渚文化。
  中国早期最重要的五种考古文化都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分别是高庙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数良渚文化。它最主要的分布区在浙江嘉兴地区和上海的西南部,从遗址上看,当时这一地区已经体现出高度的中央集权,而且精湛的玉器雕琢工业也体现出当时非凡的生产技术水平。
  上海及周边地带的考古文化分布
  那么,最早的上海居民是什么人?李辉说,人类学研究已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里的先民是百越族系,他们自称“偒傣”。对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人骨 DNA 的分析也证实这一点。
  那除了百越人,就没有其他部族到过上海吗?有。在上海松江广富林遗址四千年前留下的地层中,找到了一种当地没发现过的文化类型,王油坊类型,它属于龙山文化,最早在山东河南交界处,后来断断续续出现在苏北苏南,最后才到了松江广富林。考古学家认为,他们的先民从黄河流域辗转到上海落户,在上海西北部长期定居下来,这些居民很可能是上海地区最早出现的东夷部族。之后的各个时期,不断有东夷族民来上海西北部定居,尤其是商代末期。
  不知由于怎样的内忧外患,辉煌的良渚时期在大约公元前2100年宣告终结,只留下一座座高高的祭坛和荒凉的陵墓。那么,这些最早的“上海人”又去哪了?经考证,许多人依旧留在当地,形成了后来的马桥文化,还有许多人为了远离灾难,向西南探求生路,渐渐发展成为中国西南乃至东南亚的侗傣各民族。
  上海父系基因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由于中国的文化主要以父系社会来传代,因此对于上海人祖先的考证就要从父系基因中找答案了。李辉说,每个人的Y染色体都会不断发生变化,从后人基因的差异,就可以推算到他们的共同祖先。把全国人民的基因聚合在一起就会发现,中国人里几乎一半的男人都是三个人的后代,这三个人很可能就是太昊伏羲、炎帝神农、黄帝轩辕。
  上海人父系基因最多的一个Y染色体类型,是O1类型。有27%的上海男人属于这个类型。而O1类型主要分布在侗傣民族里,在其他的民族里非常少见。这也验证了侗傣民族的先祖百越人曾长期住在上海,后来虽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了,但他们的语言、文化以及部分的基因,却留在上海人的基因群里。
  史料中描述的百越人和侗傣民族很相似
  上海人父系基因里还有三个主要的类型,都是O3类型(伏羲O3-F11,神农O3-F46,轩辕O3-F5)。这三个类型的根源也就是上海人祖先之根了。
  上海的第一个根于6800年前出现在湖南洞庭湖西岸的高庙文化区域里(考古发现高庙文化早期遗存与传说中的伏羲氏族高度吻合)。那里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城市,现在叫城头山古城。高庙文化曾经影响非常广,从西宁到上海,从赤峰到香港,几乎遍布全中国。它的意义非常重大,代表着当时中国文化体系已经构成。
  第二个根是6500年前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化——仰韶文化(考古推测仰韶文化前期属于炎帝神农氏部落)。这个基因类型在14%的上海人身上出现。
  第三个根是5300年前的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西部,可能是轩辕黄帝部落文化的遗存。5300年前上海进入用玉的巅峰期,而这些玉器文化习俗,很可能都是从红山过来的。可以推断,当时轩辕黄帝从辽宁开始打下来,统一中国后,汉族的整体就构成了,而上海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进入了全国的一盘棋。
  上海各地的成陆历史
  上海话为啥这么难学?
  许多外地朋友对上海话的印象是,“像鸟语,而且语速快”。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特色,而在上海,这个特色就体现在语言上。李辉研究了全世界的元音分布规律后发现,上海是全世界元音分布的最高峰。可见上海话难懂、难学是有根据的。
  元音是语言发音的三大特征之一,原来我们认为欧洲的日尔曼语、瑞典语、丹麦语是世界上元音最多的,有16个。后来发现上海地区的元音比他们还要多,最多的地方居然达到了20个。这曾引起了全世界语言学家的轰动,“一种语言能讲20个元音还都能清晰地分辨出来,简直是个奇迹”。
  有着20个元音的方言叫偒傣话,分布区在奉贤、闵行的交界处。李辉说,古代上海经济发达,人们需要更加快速和有效地进行交流,依靠长短元音来区分入声影响了交流的速度,因此上海的语言体系中才生发出大量不同的元音来区分入声和舒声韵部。
  不过研究也发现,这种语言虽然属于汉藏语系,但是也有来自于侗傣语系(侗傣语系包括侗族、傣族、壮族、黎族、仡佬族、毛南族等)的底层。这是吴语的特殊发音方式造成的极端现象。吴语是江南地区的一种方言,从语言学的角度说,应该算一个语种,上海话属于吴语中的苏沪嘉方言。上海的城市文化基底,就是在吴文化、吴语文化的背景下发展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就跟中原有所不同。我们经常说,江南水乡有着温润的情绪,就是吴侬软语造成的。可见,语言对于一个城市的气质是决定性因素的一种。
  上海各郊区的习俗、服饰竟有这样大区别
  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上海已形成了源于不同部族的居民分区而居的格局。人们一般认为这些不同来源的人群已完全融合,但是从历史上的移民状况可知,不同部族的移民在不同的时期迁入不同的区域,阻碍了人群融合,使上海各地区的人群至今保留着相对不同的方言、习俗,甚至不同的服饰。
  上海最早的居民——百越人,以马桥为中心分布在闵行区南部、奉贤区西部和相邻的松江区、金山区边缘。当地年纪稍长的老阿姨和老爷叔会身穿夏布(一种本地生产的棉布)服装,用图案美观的锦带作为束缚和装饰。女子会头戴大方巾,脑后折成倒五边形,上身穿窄袖斜开襟短衫,下身穿长褶裙,腰前束一块方巾;男子上身对开襟,不带头巾,其他与女子相同。各种用品都崇尚蓝色。在遗传基因上更是明显地与侗傣民族和台湾原住民接近。他们是难得留存下来的百越部族的“活化石”。
  吴人在上海郊区的分布更为普遍。最纯正的吴人在上海最西部与苏州接壤的水乡地区,在服装和文化习俗上很有特色。那里的老阿姨扎髻,髻上用红穗装饰,包长头巾;衣服色彩斑斓,特別是袖子由花色的多块布条拼接而成;下身穿极短的围裙。
  除上海极西地区外,西南的金山区、南汇地区、闵行区浦东部分都是吴人的分布区。但是那里的吴人相对而言特色少一些。主要是服饰上的装饰物不见了,色泽偏素,多用蓝印花布。但头巾和妇女的发式基本相同。此外,崇明、宝山和浦东滨海地区还分布着大量吴人渔民,服饰与吴人农民略有不同。
  上海地区现代族群的分布示意图
  如今,上海各地区不同文化的居民在文明程度、生活水平上基本相似。几千年的邻居历史让不同群体间发生频繁的文化经济交流,使他们在许多方面体现出上海地方化的共性,但各自不同的血统始终无法改变。
  在李辉看来,上海这座城市活力的背后,还有着古老的根源,而这些根源,是我们可以重新挖掘、设计的一些资源。每一个城市,都应该保留自己的符号,同时保留一份独特的文化气息。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杜晨薇 徐敏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2-29 06:11 , Processed in 0.03471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