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中国的澡堂子足以入画。
入内观光,一幅一幅尽是速写的材料,人生世相,在那里也可以看到些。纵然不是百业杂陈,至少视觉上感到有好几门行业合在一起,称之曰“十业杂陈”,当不能算是夸张。积重难返,相沿习此,名曰浴室,实际上却不仅仅洗浴除垢而已。
到那种以什么“池”或者“汤”为名的浴室里去,你最好从从容容,有时间上的准备。其次你得随遇而安,别这个看不上眼那个皱起了眉头。当你推开浴室大门,迎面便是一片氤氲,软软的全是水蒸气。你择一榻坐下,便有人上来侍候,先问你淴“洋盆”还是“天汤”,吩咐下去以后,接着就为你解衣解带,回到自然,让你包在一二条大毛巾里。
世上有一种专为人洗除积压的“擦背”,他们的手法与技巧,其熟练几乎臻入化境。说句笑话,一个浴客在他们的手下,好像一只放在热水里“退毛”的鸡,一切由他摆布,在一种极有步骤的过程中,细腻而又周到地擦遍你的全身。完了你回到原来的座位,立刻有人拿着一捧喷着热气的毛巾为你擦干,然后你要闭上眼睛打呼噜,要看报,要吃点心,悉听尊便,但最好还是四面观察一番。
说真的,可供你欣赏的太多太多。拿着一盏油灯到处忙碌着为人扦脚的、挖脚的;拖了一只箱子穿梭来往为人擦皮鞋的;高声送客迎客的那些衣着单薄的伙计们;再加上卖烧卖的,卖糖莲子羹的,卖馒头饺子的,卖馄饨面的,卖桂花赤豆汤的,卖橘子及其他水果的,人来人往,川流不息。
浴客们或卧,或坐,或看报,或高谈阔论的种种姿势,尤使你目不暇接。实在说来,你我上“混堂”目的只一个,就是为了洁身,而有些常客,喂得饱饱的,闲来无事,泡浴室几乎成为一种习惯,不可一日或缺。
“下午四点钟你到某某池来看我。”这是他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好像浴室是他们的俱乐部一样。看他们看小报,聊天,乃至接头生意,或是“讲斤头”,你立刻会想了这些人真是不折不扣的,上海大爷们。
普通一家浴室约可分为如下的几个等级:平常的,雅座,特座,以及专为巨贾阔佬设的房间。其中的装置,设备,用品,消费,自然也因之而有高下。
旁观者说:沐浴在中国也是奢侈的。有钱的,自己家里难有西式浴缸的设备,也还是上“混堂”去;没钱的,一家数口住在一间屋子里,想洗澡却没有那份福气。这也就是为什么外国人有时讽刺我们一生只沐几次浴。真是不说也罢!
(摘自《新民晚报》1946年11月6日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