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4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文/任远
近年来,我国婚姻领域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一是“光棍”问题更加突出;二是“剩女”现象同时存在;三是结婚成本有所增加。那么,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问题呢?
“光棍”问题的出现,通常归因于人口性别比的失衡。但是,其对“婚姻难”的影响不应该过分夸大。实际上,婚姻市场会有相当大的弹性来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例如,原来的婚姻习惯中,男性往往比女性大2至3岁,但随着婚姻观念的嬗变,男性有可能和更大年龄或更小年龄的女性结婚。
就一些地区的具体情况来看,倒不如说是人口迁移的影响更加明显。由于青年女性的外出,加剧了人口流出地区的婚配性别比失衡。特别是,如果观察迁移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可以发现,女性迁移人口的平均年龄更低,说明她们更多是在结婚前迁移。同时,她们有更大概率在城市中沉淀和居留下来。例如,有沿海城市的异地婚姻,绝大多数是本地男性和外来女性组合。
另一个层面来看,“光棍”和“剩女”看似婚恋市场中被淘汰的人,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婚姻观念的转变。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单身男女是主动推迟结婚和推迟生育,甚至不结婚和不生育。通常人们认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就女性而言,由于教育程度提高、劳动力市场等因素,有越来越多的人主动选择不结婚而成为“剩女”。由此,婚姻市场中女性越来越稀缺与女性未婚率提高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同时存在。
对于个别地区结婚成本畸高现象,通常的分析逻辑认为“结婚难”导致了“结婚贵”。但从整体上看,情况恰恰相反,是由于“结婚贵”带来了“结婚难”。也就是说,包括住房、生活成本等在内的结婚成本提高,降低了人们的结婚意愿乃至生育意愿。
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对或错来评判。事实上,婚姻不仅是数量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过程。对于当前我国婚姻市场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人口迁移,以及相关男性难以支持婚姻市场的成本。同时,要求男性的收入、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的观念,又加剧了这一问题。
这都进一步说明,性别比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文化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因此,要真正找到解决办法,不能只把板子打在性别比上,而应当有更具社会系统思维的应对之策。
(作者为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