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7-3-3 15:52 编辑
2017年03月03日 文汇报 记者 范昕 金城大戏院旧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曾放映很多左翼进步影片,被人们冠以“国片之宫”的赞誉。创下中国电影多个“第一”的《渔光曲》,1934年6月正是在此首映。这家剧场今为黄浦剧场。(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金城大戏院:多放国产电影,被誉为“国片之宫” 1934年首映《渔光曲》恰逢酷暑,哪知连映84天,越演越火爆,见证中国电影多个“第一”
1934年2月,开在北京路贵州路路口的金城大戏院 (今为黄浦剧场),其实并没有抢占绝对的风头---尽管它由曾在南京兴建世界大戏院的柳中亮、柳中浩兄弟投资,由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建筑,拥有观众席1786座。
当年的上海滩头,不缺大牌戏院,著名影片公司的新片开映权都被瓜分得差不多了,比如“大光明”牢牢地攥着“米高梅”与“派拉蒙”的新片,“大上海”专映“福斯”与“雷电华”的新片。金城大戏院选择放映国片。起初,它所抢到的新片开映权是“联华”的,以费穆导演、阮玲玉主演的电影 《人生》 首映拉开戏院的序幕。
幸运的是,金城大戏院索性就盯准国片这亩田,竟然出其不意地打破了形势所迫的尴尬。开业不到两年,这家戏院就风风火火地放映着“艺华”“电通”“明星”“天一”等多家国产影业的佳片,其中包括很多左翼进步影片,日后更是被人们冠以“国片之宫”的赞誉。
创下中国电影多个“第一”的 《渔光曲》,就首映于金城大戏院,那是1934年6月14日。那一年,上海的盛夏来得特别早,且是60年一遇的酷热。在这个糟糕的档期里,《渔光曲》 却连映84天,越演越火爆。这是当时国产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据说还打破了世界影片映期的最高纪录。当时的 《申报》 记载:“在盛暑中能如此持久挺拔,的确空前未见,堪称奇谈。”
《渔光曲》 上映的头几天,其实并不起眼。是一个私人赞助广告拯救了它。上海一位姓胡的富商之子观影后,觉得这部国产影片可与外国一流影片媲美,尚未引起关注应当是宣传不足所致。于是,他说服父亲自费刊登广告,在上海 《新闻报》 上匿名用两个大张的版面,印下硕大的“渔光曲”三字,每个字都足有电话机那么大。《渔光曲》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拥有私人赞助广告的影片。
经此“曝光”,果然有一大批上海市民顶着炎炎烈日,走进金城大戏院观看 《渔光曲》。影片的精良程度也总算没有辜负人们的期待---长达18个月的拍摄周期在当时实属罕见,影片中渔家两代人的悲欢离合感人至深。最终令这部影片缔造票房奇迹的,是观众之间口碑的相传。
《渔光曲》 的后来,更值得人们记住---1935年2月,影片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摘得“荣誉奖”,成为中国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奖项的第一部影片;同名主题曲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片中女主角小猫的扮演者王人美,被影迷亲切地称作“小野猫”,从上海红遍全国;导演蔡楚生有了证明自身实力的佳作,正式走上中国电影史的大舞台,被誉为中国电影第二代导演的领军人物……
金城大戏院又一次载入史册,则是因这里是 《义勇军进行曲》 唱响之地。1935年5月24日,抗战故事片 《风云儿女》 在金城大戏院首映。跌宕起伏的剧情感染了每一位观众,戏院内外一时间群情激奋。当影片主题曲、男声齐唱的 《义勇军进行曲》 以奔放的革命热情、激昂的旋律第一次回荡在戏院圆弧形的穹顶下,像是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迅速流传开来。当时,《风云儿女》 在金城大戏院着实卷起“风云”,连续放映达80余场。
◆ 今日剧场:2016年10月,黄浦剧场完成大修,重新对外开放。剧场除了“修旧如旧”二楼中剧场外,还在一楼新增了沪上稀缺的“黑匣子”小剧场。中小型剧场的定位,弥补了当前上海剧场“大剧场多、中小型剧场偏少”的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