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1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文/采芑
还记得三个月前轰轰烈烈的“丢书大作战”吗?由某微信公众号发起的这一活动,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地铁、航班和顺风车上“丢”下1万本书。如今,据活动主办方后台显示,当时“丢”下的1万本书中,有4008本书仅被捡过1次,只有239本书被捡超过3次,不足3%。
如果不是有人回溯,“丢书”早已成为过去式。打开活动页面,正在漂流的书的数目不再有明显增加,主办方关于活动的更新也停留在去年12月。书都去哪儿了?活动开始当天,曾有人拍下大批书被当做垃圾清理的照片。而在三个月后,如若这些显示只被捡过一次的书尚保留在第一个垂青它的“主人”手里,还算是比较好的结局,更多书的命运如何,则不难想象。
除了“丢书大作战”,主办方还有另一项阅读活动也在开展,要求参与者在一个月内读完4本书,每读完1本寄回指定地址后,可再收到1本。如果不能在一个月内完成4本书的来回收寄,就会被“没收”远高于书本身定价的书款。这个活动看上去和当初“丢书”的本意一样美好:用限时的方式助人读书。不过,很多人体验后发现,在如此紧张状态下读书,并不美好。
无论是“丢书”还是限时读书,越来越多和书有关的策划出现,可能印证着一个社会现实——很多人都知道读书的好处,但真正亲近图书、亲近书香,绝不是靠种种花哨手段就能实现的。阅读要形成习惯,关键还是要有内生动力,成为一种主动行为,既不是在被人“催促”的状况下读,更不是把读书当成一种时髦。
说到底,书是用来读的,而不是在地铁里“丢”的,也不是在朋友圈里“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