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马亚宁 日期:2025-07-31
围绕“菜篮子”工程投入研发,上海建国际藜麦创新中心
(记者 马亚宁)吃谷物,能获得与牛奶和肉类媲美的优质蛋白,而且还能满足人体尤其是儿童发育所需全部氨基酸。近日,上海为这种“全能健康谷物”设立了国际创新中心。它就是由上海市农科院主持创办的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依托该国际合作平台,上海将联合国内外藜麦研究顶尖团队,围绕藜麦种质创新、产品精深加工与高值化利用等关键环节,力争3至5年内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藜麦健康饮食发展。
藜麦,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高度肯定的“全营养食品”和促进全球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物(2013年被定为“国际藜麦年”)。其籽粒、幼嫩茎叶均可食用,“特别是,藜麦营养更为卓越,单一来源即可满足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基本需求。”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徐红卫副研究员告诉记者,作为优质植物蛋白,藜麦氨基酸配比均衡,富含谷物和豆类中普遍缺乏的赖氨酸和蛋氨酸,且不含麸质蛋白,适合麸质过敏人群。
近年来,中国藜麦生产快速增长,有望成为未来藜麦需求的增长主力。上海市农科院生物所作物营养功能开发与利用团队面向“健康中国”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杂粮作物营养功能评价与高值化产品加工创制研究方向,以藜麦、大麦(青稞)等特色杂粮作物为对象,开展营养功能型特色作物种质挖掘与创新、功能因子高效制备与功效评价、健康功能产品创制等相关研究,以期为上海都市现代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市民高品质生活提供科技支撑。
针对上海多雨、台风等气候条件不利于藜麦的后期成熟与收获,上海市农科院藜麦科研团队围绕上海“菜篮子”工程研发了营养功能型特色藜菜。“藜麦全生命周期都是宝,藜菜以藜麦初生嫩苗为食用部位,富含人体必需氨基酸、膳食纤维、叶酸、维生素E、钾、钙、镁、铁等多种营养成分,国外1978年报道用作食品,国内已有20多个地方种植食用,主要分布在天津、青海等北方地区,而南方,特别是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还未上市。”徐红卫说。
目前,上海已经围绕藜菜的种质筛选与应用推广、藜麦小孢子单倍体育种技术研发、藜麦叶片黄酮的分离鉴定与功能评价、藜麦蛋白资源挖掘利用等方面开展相关研究,筛选了100余份种质材料,在青浦、崇明、金山基地完善了大棚设施栽培管理措施。同时,建立了藜麦离体培养快繁技术,优化了藜麦功能活性成分的鉴定和评价方法,创制了3份纯合稳定的藜菜新品系,开发出藜菜、藜麦乳等系列营养健康产品。
上海市农科院院长蔡友铭指出,藜麦创新中心是农科院继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成立以来,成立的第二个国际合作平台,期望藜麦创新中心用好上海大市场、国际化的优势与资源,加强系列研究、开展多元化合作,通过资源与市场协同、产品与消费市场对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藜麦产业迭代升级、健康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特色产业。随着中国(上海)国际藜麦创新中心的成立,上海市农科院将依托国际科研平台建设,组建一流的产学研优势团队,开展藜麦种源科技创新和后端产品研发攻关,为促进全球藜麦产业创新发展、增进中国和拉美国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贡献上海智慧和力量。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