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不赞同湖南师大在网上批评的压力下将自己帖文中“胡适”删掉
老胡之前明确表达网友们有权利严厉批评胡适历史上、尤其在解放战争中的严重政治立场错误,但我反对把胡适的名字变成网上的一个禁忌词汇,因此不赞同湖南师大在网上批评的压力下将自己帖文中“胡适”的名字删掉,尤其不希望这种面对激进主张的后退成为一种示范。有一些人指责我故意回避了胡适在抗日战争中主张投降的汉奸行径。对于这些争议,老胡询问了DeepSeek,让它来做一个公共回答。 我的问题是:胡适在抗战中都有哪些投降主张?DeepSeek的回答全文如下: ———— 胡适(1891-1962)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过国民政府驻美大使(1938-1942),主要负责争取国际支持,尤其是美国的援助。关于他在抗战期间的主张,存在一些争议,但需注意以下几点: 1. 抗战初期的态度:和谈争议 - 1937年七七事变后,胡适曾短暂参与过国民政府内部关于“对日和谈”的讨论。他认为中国军事实力薄弱,难以速胜,主张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时间,甚至提出“忍痛求和”的建议,以避免全面战争对国家的毁灭性打击。 - 这一立场被部分人解读为“妥协”或“投降”,但实际上,胡适并非主张无底线投降,而是希望通过谈判拖延时间,争取国际支持,并推动国内改革。他后来也公开表示,若日本提出的条件损害中国主权,必须坚决拒绝。 2. 转向坚决抗战 - 1938年后,随着战争的扩大和日军暴行的加剧,胡适的态度发生转变。他接受任命担任驻美大使,全力推动美国对华援助,并公开呼吁国际社会制裁日本。 - 他在美国发表演讲、撰写文章,强调中国抗战的正义性,并成为“苦撑待变”战略(即坚持抗战直到国际形势变化)的重要倡导者。他的努力为争取美国《租借法案》援助和舆论支持发挥了关键作用。 3. 对“投降”主张的澄清 - 胡适从未公开主张向日本无条件投降。他的早期建议更多是出于对国力差距的担忧,属于战略层面的讨论,而非政治立场的妥协。 - 在《胡适日记》和私人信件中,他曾反思早期对日态度的局限性,但始终坚持民族独立的底线。例如,他明确反对汪精卫的叛国行为,并称汪的“和平运动”是“民族的耻辱”。 4. 历史评价的争议 - 胡适早期的和谈建议在战后受到部分批评,尤其是来自左翼阵营的指责,认为其“动摇抗战决心”。但主流历史研究普遍认为,他在抗战中后期的贡献远超早期的争议,尤其是对美国援华政策的推动功不可没。 - 需要区分的是,胡适的“和谈”建议与汪精卫的“投降”有本质不同:前者是国民政府内部策略讨论的一部分,后者则是彻底投敌叛国。 总结 胡适在抗战初期的确有过通过外交手段避免全面战争的建议,但这并非“投降主张”,而是基于现实考量的战略探讨。随着战局发展,他坚定转向抗战,并通过外交努力为中国争取了重要支持。他的角色更应被视为复杂历史情境下的务实主义者,而非投降派。 ———— 上边完全是DeepSeek的回答,老胡不负责它的准确性,我只提供一个“兼听”的机会。我的困惑在于:胡适在抗战的大部分时间任驻美大使,“主张投降日本”的他是怎么混下来的?如果他是汉奸级的投降派,为何战后没被追究,反而进一步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重用?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希望对我本人的指责者们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胡锡进
胡锡进:湖南师大面对质疑攻击删掉胡适名字,希望这种退让不要成为示范
湖南师范大学官方微博引了胡适论教育的一段文字,遭到网上一些人的严厉指责。那些人强调胡适在解放战争期间站到了错误的一边,指控湖南师大追捧“反动派”是“堕落”。随后湖南师大修改了该微博,保留了胡适的那段话,但删除了表明出处的“胡适”二字。一些人仍不依不饶,质问难道删了“胡适”的名字就算完事了吗? 
▲湖南师范大学的原微博截图。随后湖南师大修改了该微博,删除了表明出处的“胡适”二字。 老胡本不想介入这件事,网友有争议属于正常,但是看到湖南师大修改该微博后,我想说,这一修改其实没有必要。胡适这些年在文化和教育领域总体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大学的网上账号引用他教育方面的言论不应存在什么问题。胡适的那段话是:“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镜,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 只因为一些人发出质疑并攻击,大学就真的不敢提胡适的名字了,这样的后退不应出现。老胡写这篇文章,尤其是不想让湖南师大的这种后退成为一种示范。我们不能让一部分人的激进态度把胡适的名字重新搞成中国社会的一个禁忌。 
▲胡适(图源:网络) 如果完整还原胡适,他无疑是个复杂的人物。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对推动中国文化教育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在解放战争期间和之后站到了中国历史进步的对立面,与当时已被人民抛弃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站到了一起,并且去了台湾,这无疑是他政治上的污点。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以很大的胸怀解禁了对胡适的学术研究和纪念,但这些限定在了对他文化贡献的领域里,淡化了他当年的政治参与。大陆能够更全面地看待一位历史名人,不因他在历史上错误的政治表现而牵连对他在其他领域做出贡献的认知和评价,这是大陆思想解放和文化张力的表现。胡适这些年常被中国主流文化机构提及,当谈到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思想和文化变迁时,他在多数时候都是正面形象。 在中国大陆,目前有一些胡适的纪念物,比如在胡适的家乡安徽绩溪,胡适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的北大红楼里设有胡适专题复原展,上海青浦福寿园有胡适的雕像。大陆有很多胡适作品的出版,包括他的全集,目前在网上可以买到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再版印刷的十二册胡适作品珍藏版。 
▲位于安徽绩溪的胡适故居。(图源:网络) 网上有一些人翻胡适在解放战争期间和之后一段时间的错误政治表现,对他严厉批评,这没有问题,那些事情当然是可以说的。但我认为,我们的主流文化机构不应当受那些表达的单方面影响,甚至产生畏惧,从而不敢坚持国家对近代历史、特别是对新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度,对网上的激进主张做屈从。 我也想对网上指责湖南师大的那些人说,请他们更多了解国家的统一战线政策,我们的主流社会肯定胡适在文化教育等领域的贡献,同时淡化他在那段时期的政治问题,这一态度是国家在新形势下团结大多数人这个大政策的一个重要细节。湖南师大是教育机构,他们的官方微博引教育家胡适的一段有关教育的论述,这完全在我们国家文化政策的大框架之内。揪住在这种讨论情境中被淡化的政治细节,并对湖南师大的正常做法上纲上线,迫使该校微博删掉胡适的名字,这个结果对我们社会的开放与包容没有好处。作为一种商榷,我想请他们克制使用自己的这种舆论力量。 胡锡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