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705|回复: 0

连载:镇馆之宝(1)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3
发表于 2016-10-28 11: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6-10-28 11:15 编辑


曾侯乙编钟
钟体铭文
曾侯乙墓鸳鸯盒。


       ❶古代编钟一钟两音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大墓的发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更让人关注的是,在这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的乐器,它不但体积庞大,而且保存完好,它就是著名的曾侯乙编钟。编钟是我国古代大型的打击乐器,它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到秦汉。编钟用青铜铸造,由大小不同的扁圆形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而成。除了湖北,在我国的其他地方也出土过编钟,但数量和规模都不及曾侯乙编钟。曾侯乙编钟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的一套编钟。这套编钟是如何演奏的?古人如何为它定音?它是如何铸造的?这些疑问随之而来。


  28年前,身为县文化馆青年工作者的冯光生参与了曾侯乙墓的发掘工作,当时的他对考古一无所知。曾侯乙墓的墓坑被打开之后,在冯光生眼里,只是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大水坑。随着水泵不断工作,编钟露出了水面。这套编钟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3层。钟架及挂钩(含可以拆装的构件)达246个。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8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12件,另有搏1件。最大的1件编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1件编钟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


  中国音乐研究所的黄翔鹏带领音乐考古小组,来到曾侯乙墓为曾侯乙编钟进行测音。由于冯光生学过音乐,也被分配给黄翔鹏,配合他的工作。黄翔鹏告诉冯光生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曾侯乙编钟的每件钟都能产生两个不同的声音。之前,黄翔鹏曾跟随著名音乐家吕骥来到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对那里出土的编钟进行检测。为了宣传和传播的需要,他们应当地的要求对其中的一套编钟进行录音。吕骥和黄翔鹏发现,编钟中有几件钟缺音。为了使旋律完整,他们就绕着钟壁到处寻找。凑巧的是,他们在钟的侧面找到了需要的一个音。受到这一启发,他们试着敲打其他编钟同样的部位时,惊喜地发现,每个编钟都有一个不同于中间敲击部位的音,而且都是有规律的。黄翔鹏把一钟双音的发现写成了论文,但是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在曾侯乙编钟的现场,黄翔鹏同样在一件编钟上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为什么一件编钟有两种声音?这个奥秘是由声学家揭示出来的。那些教堂和寺曾侯乙编钟全貌庙里的钟,钟体的截面是正圆形的,敲击它的不同部位,产生的振动模式是一样的,这种钟是单音钟。而曾侯乙编钟的钟体截面不是正圆形,也不是椭圆形。宋代科学家沈括曾描述过他眼里的古钟,即“状如合瓦”,也就是像两片瓦扣合在一起,这就造成这样一个合瓦体上有两种不同的振动模式,从而能产生两种不同的声音。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当初古代的工匠在铸造编钟时,对钟体进行了特殊处理,使钟体厚薄不一,有的地方甚至形成一个调音槽。那么,古代的工匠是如何调音的呢?据古籍记载,他们要“以耳齐其声”,也就是全凭自己的听力对钟进行磨砺。曾侯乙编钟的双音规范非常标准,它具备完整的12半音,音域十分广泛,跨越3个八度。面对这样的发现,黄翔鹏激情高涨,就在发掘现场为编钟谱写了一首曲子,叫《楚商》。


       ❷钟体铭文弥足珍贵
  

       曾侯乙编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金光灿灿的乐律经。每件编钟上都有铭文,总共3755字,这些铭文包括了以下内容:


  第一,记事、编号和标音。在每件甬钟正面的正中间,都有“曾侯乙作持”这几个字,它显示了编钟的主人是谁。在下层大钟的中间有一件镈,上面有铭文,它告诉人们这件镈是楚王送给曾侯乙的,这就是记事铭文。在大钟的几件挂钟上面有编号,显示出各个编钟的悬挂位置。标音铭文有的标在钟体的敲击部位,有的标在中间钟体的挂钩附件上面,还有的标在钟梁上面。也就是说,当一套编钟被拆卸和组合时,凭借这些钟体、挂钩、钟梁上的标音铭文,人们就能够迅速地找到它们准确的位置。


  第二,大多数铭文是乐律理论,告诉人们如下信息:一、就是关于某一件钟发什么音,这个音在不同的调里面叫什么名字;二、某个音在这个调里面是叫什么名字,在另外一个调里面又叫什么名字。


  在编钟上刻铭文,这个传统在商代就出现了,但是在商代时期编钟上的铭文,往往只是简单的几个徽记。西周的编钟上出现了大段的铭文,内容都与音乐无关,而主要是涉及一些光宗耀祖、关于战争和赏赐,以及要子子孙孙永保用享的措辞,跟音乐毫无关系。曾侯乙编钟的这些乐律理论,使我们得知当时的音乐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音律及其名称,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先前失传的音乐理论,这些理论足以改写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世界古代音乐史。


       ❸礼乐之器至关重要
  

       编钟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贵族或者诸侯才能配享此物。商代的编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到东周时,增加到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并且和其他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曾侯乙墓的编钟是如何制造的?大概需要这样几个过程:首先是制模,然后来作范。据专家研究,因为结构、纹饰不同,曾侯乙编钟一件甬钟的范大概就需要有136件之多,是非常繁复的。有了模、有了范之后,要进行精密的浇铸,浇铸里面还需要有合理的配方。在古人的《考工记》里面,对钟鼎的配方是有严格要求的,称之为钟鼎之剂。研究证明,如果编钟中锡的含量过高,声音会比较尖锐;锡的含量过低,声音就会比较低沉。曾侯乙编钟的配方十分精确,是符合钟鼎之剂的要求的。编钟铸造完成之后,还要经过调音,再进行表面的处理,一件完美的编钟才能够完成。


  编钟不仅仅是乐器,还是重要的礼乐之器,礼乐之器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有的。有一个词语叫“钟鸣鼎食”,它描绘的是王公贵族的生活。当人们在宫外听到编钟被敲响时,就知道宴会开始了。什么样的人可以拥有编钟?在什么样的场所敲什么样的编钟?什么样的场所演奏什么样的曲目?这些内容在西周的《周礼》中,都十分清楚地做了规定。比如说天子,他的编钟乐悬是宫悬,也就是四面悬;诸侯的编钟是三面的“轩悬”,曾侯乙编钟就是如此。这样的等级体现,使得历代的王公贵族,对待铸钟、做钟、调音是十分重视的。曾侯乙墓就展示了诸侯的礼乐文化,在曾侯乙墓的中室,也就是在悬挂曾侯乙编钟和曾侯乙编磬的这个区域内,同时还出土了瑟、排箫、建鼓等乐器,这些乐器组成了诸侯府中的大型的交响乐队。在曾侯乙墓的东室,也就是曾侯乙主棺的所在地,出土了一些其他的乐器,有鼓、琴、瑟,相当于有一个轻音乐团在为曾侯乙服务。

  与编钟同时出土的还有编钟的演奏工具,这些演奏工具包括3对T字形的小锤和两副大的撞钟棒,这使得人们第一次知道编钟是应该怎么样演奏。那对T形的锤,由乐师站立在中架的外围,敲击中层和上层的甬钟和钮钟,而两副大的撞钟棒,是两个乐师站在中架的内围,撞击下层的大钟。有意思的是,在发掘的时候,为了测音,考古人员就用小型的T字形锤去敲打曾侯乙墓编钟,声音很不理想。后来墓中出土的一个彩漆鸳鸯盒形器上,有一幅撞钟击磬图,画的是一个乐师双手持着一根长棒,正在撞击大钟。在这一启发之下,考古人员复制了两根大棒,再去检测大钟的声音,才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❹成为中国文化使者
  

       曾侯乙墓编钟第一次奏响,是在1978年8月1日,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湖北省博物馆演奏人员被特批随编钟进京,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1992年,“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特别展”在日本东京举行,以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期间,曾侯乙编钟等古乐器随展演奏。宽敞的演奏大厅内,《楚殇》、《樱花》、《四季》等中日两国人民所熟悉的名曲,令听众陶醉不已。1995年春,一年一度的“欧洲文化节”在卢森堡举行。当年4月,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周代艺术品展”在卢森堡举行,编钟、编磬同时进行现场演奏,引起德国、英国、法国等国10多家媒体争相报道。神奇的编钟演奏使欧洲观众从“极感兴趣”,发展到对中国产生好感和关注。


  1997年7月1日,在中英政府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千名嘉宾,欣赏了由音乐家谭盾创作并指挥、用湖北的曾侯乙编钟(复制件)演奏的大型交响曲《交响曲1997:天地人》,雄浑深沉的乐声,激荡人心,震撼寰宇。1997年11月至1998年3月,湖北省博物馆藏品精华展在台北、高雄两地举行。随后,台湾“文建会”通过台北鸿禧美术馆,向湖北省博物馆订购了一套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作为珍宝入藏。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颁奖音乐被称为“金玉齐声”,由古编钟原声和玉磬的声音交融产生,以形成“金声玉振”的宏大效果,与北京奥运会“金玉良缘”的设计理念一致。金声玉振出自《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这段音乐的曾侯乙古编钟原声来自湖北省声像博物馆,而与编钟相和的玉磬也是用从湖北采集的玉石制作而成。


  编钟作为中国文化使者,至2014年已行遍2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世界人口约十分之一的人通过各种方式领略了编钟的神韵,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在中国聆听过编钟演奏,许多外国领导人还亲自演奏过。


(摘自《中国电视报》)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4-8 03:17 , Processed in 0.07680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