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苏苏州人,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因在宇称不守恒、李模型、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扑孤立子场论等领域的贡献而闻名。
李政道作为一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其学术成就广为所知。而作为一名战略教育家,李政道先生的育人成果之丰硕,影响之深远,还未获得足够的关注和研究。少年班的建立,加强了基础科学人才培养;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项目(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英才辈出,部分顶尖学者,早已跃居全球创新的第一梯队,令学界为之一振;“䇹政学者”远超千人,当年的“䇹政学者”有些已经成长为今天的“䇹政导师”,而本科生参与科研也日渐成为潮流所向;科艺基金,搭建了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交叉创新的桥梁,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交流碰撞,摆脱专业的桎梏,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意精品;自然科学基金,已然成为各高校、研究机构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立项数和资金量,演化成各种排行榜,关联着职称、考评、政策、规划等等。
1974年5月19日,李政道抵京,给周恩来总理写信,即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书《参观复旦大学后的一些感想》。这封信后由总理转呈毛泽东主席。为克服祖国教育的危机,信中建议使用培养芭蕾舞演员的办法来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建立一支基础科学队伍;建议从全国选拔一批十几岁的孩子集中培养,达到能独立进行研究工作的水平,然后再出国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李政道后来回忆,“我实际是要打破不重视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和其他人才的局面”“这个突破口就是对早慧少年进行超常规的培养”。1
1978年3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第一个少年班。而今,少年班制度已经运行四十余年,毕业生遍布学术、金融、高科技企业等领域,如庄小威2、骆利群3等已然成为各自领域内的领军人物,这一传奇式教育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具有先锋意义,值得深入探讨。
1979年5月,李政道在北京友谊宾馆讲课:统计力学、粒子物理和场论。为期两个月,每日五小时。全国33个科研单位、78所高校,共约1000余科研人员、教师、研究生参加听课。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听到顶尖科学家的授课,是十分难得的。李政道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备课六小时,上午上课,下午讨论,中午还和部分听课的同学老师一起交流讨论。
在过程中,李政道发现,当时祖国面临人才断档的严重危机状况,只在国内举办讲座补课是远远不够的4,一部分学生的基础非常好,如果能到当时最先进的实验室、研究机构进修深造,相信会得到很大提升。奈何当时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不具备送他们出国留学的物质条件,托福等语言考试也未在中国落地,只能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时任科学院副院长的严济慈在讨论中提出,能否在听课的研究生中选拔几位由李政道带到美国去读研究生。李政道试着采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博士生资格考试的题目,对研究生院的少数研究生进行了笔试和面试,为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了五名研究生,这些学生于1979年秋赴美就读,他们学习期间的费用由哥伦比亚大学资助。
同年12月底,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考试。物理试题仍采用哥伦比亚大学的题目,英文试题由中国教授命题。他们的考试成绩非常好,该校又录取了三名。李先生同时向纽约市立大学和弗吉尼亚大学等校作了推荐,他们也从中录取了十名,同样提供资助。1980年2月1日,李政道开始大规模地展开工作,向53所美国高水平的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和教授们发了二百多封内容相同的信。从那时起,CUSPEA正式全面地开始了。5
十年时间,近千名中国学生通过此项目赴北美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因为CUSPEA的制度和美国入学制度完全不同,而且规模又不小,因此,在美国的工作量惊人。李政道亲力亲为,投入了大量精力在此项目上,成为CUSPEA学者口中亲切的“大家长”。四十年倏忽而过,现在很多CUSPEA学者已经成长为业界翘楚,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创新,活跃在创新前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
从1978年开始,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1981年国内开始实施学位制度,1983年已有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此时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也陆续回国工作,如何妥善安排工作使他们继续发展和成长为应国需要的高科技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983年和1984年5月李政道教授先后致信国家领导人,建议借鉴国外培养年轻高级人才的经验,在国内某些学术水平较高、科研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设立“科研流动站”。李政道提出,应建立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制度,将流动的优点化成博士后制度整体的一部分,并就博士后制度的基本实施模式,包括目的、组织、经费以及解决户口、工资、编制、人事管理、住房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李政道的建议对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1985年7月,国务院批准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津贴、户口、住房几方面,解决博士后的后顾之忧,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成为筑巢引凤,加速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年轻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
“䇹政基金”是李政道教授及其亲属为了纪念李先生已故夫人秦惠䇹女士,于1998年捐赠私人储蓄建立的“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䇹政基金”现支持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兰州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六所高校的优秀本科学生进行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入选的学生则被命名为“䇹政学者”。每年一期,按秦惠䇹女士的遗愿:“䇹政学者”中的女性比例不应少于50%。
“䇹政基金”的宗旨是支持大学中优秀有志的本科生,利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帮助他们创造条件,进入实验室尽早参与科学研究,与工作在科研前沿的科学家密切接触,使他们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培养对科学的感情,激发对科学的内在兴趣,获得科学研究领域工作的训练和经验,并鼓励交叉学科的研究。
2013年1月31日,李政道先生致函上海交通大学时任张杰校长,表达了拟捐赠建立“上海交大李政道科艺讲座基金”(以下简称“科艺基金”)的愿望,并建议设立“上海交大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委员会”,负责协调举办关联的“上海交大科艺专题研讨年会”和“上海交大李政道科艺讲座及科艺作品大奖赛”。
2013年8月,上海交通大学与李政道先生签署捐赠协议正式设立“科艺基金”。“科艺基金”每年围绕一个科学主题举办系列活动,希望研究和探讨科学的新成果和疑问,鼓励科学家与艺术家共同合作,研究和讨论科学和艺术的关系,用艺术形式展现科学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至今已成功举办7届,荟萃了一批锐意创新、才思喷薄的科艺作品。主题画及获奖作品汇集成画册《科艺·李政道》已经付梓出版,不用到展览现场,读者也能欣赏到科艺作品的融合之美。
除此之外,李政道先生还建言建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中国首次将同行评议引入科研经费的分配,逐渐形成国内运行最规范最具权威性的科研资助体系7。捐赠全部个人收藏和手稿档案等成立李政道图书馆,筹建李政道研究所,以吸引最顶尖的科学家,形成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历练一批属于我国自己的顶级科学家,推动物理学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重大发展等等。
以CUSPEA为例,最初是从Pre-CUSPEA开始,即1979年的两期,尝试了遴选方式、笔试口试内容等,根据CUSPEA入读后学校和学生的反馈,再总结经验正式开始。这一过程,正充分体现了李政道先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充分调研,控制变量,小规模实验,根据成效,验证修订,稳步推进,形成规范建制,然后铺展开来。
“䇹政基金”也是如此,最初是4所高校,然后是5所,现在是6所。不盲目扩张,而是要保障基金支持的相关单位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将科研活动引入本科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使一批批优秀本科生脱颖而出。
例如CUSPEA实施两年后,口碑非常好。美籍分子生物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吴瑞(Ray Wu)受启发,仿效发起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China United State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xaminationand Administration Program,简称CUSBEA项目),在中国选拔优秀学生赴美国学习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该项目自1981年开始至1989年结束,先后派出了422名学生赴美攻读生物学科博士学位,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生命科学的杰出人才。
“䇹政基金”也有这样的示范带动效应。不同于其它奖学金,“䇹政基金”不是奖励学习成绩和既有成果,而是在基金实施过程中提供条件和机会,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䇹政基金”的实施,让原来只停留在上课考试的本科生,能够实地参与一线调研实验,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筛选出有志于擅长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子,避免出现直博了才发现不适合自身志趣的问题,让学生在最有活力和选择主动权的时候,充分参与和了解学术之路的真实情况。
李政道先生多次强调:基础研究要抓住正确的方向,要在研究中间来培养人才。更为重要的是,要在他们年轻时,在他们富有创造力的时候,在他们愿意献身基础科学研究的时候,进行认真地培养。现在本科生参与科研愈发常见,不少学校以“䇹政基金”为范本来设计落实本科生科研促进项目,更多的学生受益其中。
李政道先生的人文情怀,最突出的是推己及人、奖掖后学。在访谈和文章中,李政道先生多次回忆自己青少年时期得到的恩师指点和求学机遇,十分感恩,也要想方设法为年轻人提供促进学习交流的环境和机遇。从为本科生提供科研经费支持的“䇹政基金”,到CUSPEA项目,到博士毕业后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再到自然科学基金会,为年轻学者从青涩到成熟一路保驾护航。
尤为可贵的是,李政道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是以人为器,而是在尊重人的差异性的前提下,基于现有的社会条件全方位促进人的发展和幸福。少年班,是关注到早慧少年,有针对性地进行超常规的培养;“䇹政基金”规定“䇹政学者”中的女性比例不应少于50%,这对于一些男多女少的理工高校来说,给了女学生更大的信心和机会,激发出更多女性投身科学的热望。博士后制度设计之初,李政道先生就对解决户口、工资、编制、人事管理、住房等方面提出细致周到的建议,解决孩子的户口和入学问题,常常让一贯严肃刚毅的学者们喜不自禁。CUSPEA项目帮助家境贫寒的学子,接受全球顶尖的教育,在异国他乡不会因为生存捉襟见肘,能心无旁骛投入学习研究;自然科学基金,外审盲评等流程规范的制定,打破学校等级的圈层,以程序正义获得申请者个人和单位的认可,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科学方法、示范效应和人文情怀,让李政道的育人事业不断扩展深化。此外李政道先生和中国领导人的交流互动,为育人项目的展开提供了政治保障和资源支持8;李政道先生对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支持,强调基础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地位,随着时间,逐渐显现出战略的前瞻性,2020年开始强基计划9在全国施行;李政道先生对于面对面教学的重视,一对一师徒式培养的强调以及科艺融通、增强人文艺术通识教育等理念,对今天的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参考。
李先生心系祖国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忱,殚精竭虑,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快培养优秀人才,做了大量卓有成效、极具创新精神和战略智慧的工作,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和实践体系。
2.庄小威,1972年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如皋市,1987年考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9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师从朱棣文;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
3.骆利群,1966年1月出生于中国上海,1981年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6年通过中美生物化学联合招生项目公费留学生考试,1992年获得博士学位;神经生物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斯坦福大学教授。
[4]陈小科 张大庆,CUSBEA项目及其对中国生命科学发展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01)
1945年夏天,原子弹的威力不仅加速了日本帝国主义败亡,也震撼了身处二战煎熬之中的各国政治家的心。
譬如,当时的蒋介石就听从了高参们的意见和建议,计划向美国学习原子技术,在中国研发原子弹。
于是,从1945年秋开始,国民政府就开始为研制原子弹而做准备,其中最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要数1946年派员赴美学习原子技术的“种子计划”了。
李政道
在“种子计划”遴选出的6位年轻人中,李政道最引人注目。
李政道当时不足20岁,仅为西南联大物理系二年级在读学生。
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大二的学生,竟然被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吴大猷教授选中赴美深造学习原子技术,这不仅让时人大为惊讶,也是一个有争议的决定。
要知道,彼时的西南联大物理系不仅有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还有在读研究生(彼时已赴美的杨振宁即为该系研究生),甚至还有不少毕业留校青年教师(与李政道一起赴美的朱光亚就是留校工作的助教)。
也就是说,吴大猷并非无人可选,可他为何偏偏选中了李政道?他如何面对和处理来自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非议和不满?又是谁鼎力支持他的决定?
一
束星北的“启蒙”之功
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用在李政道的身上可谓恰如其分。
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使中国人民生活在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李政道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难以获得完整的基础教育。
李政道的特殊性在于,他甚至小学、中学、大学都没有毕业过!
也就是说,学生时代的李政道只获得过博士学位!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而事实就是如此。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李政道没有接受严格的科学训练。恰恰相反,李政道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过人的天分,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都有超越同龄人的付出和收获。
1935—1937年,李政道在上海读小学,1937年11月12日,侵华日军占领上海,他被迫辍学。
1938—1941年,李政道前往租界念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2月8日日军进占外国租界,上海完全沦陷,李政道再次辍学。
因志在向学并难以忍受日军在上海的野蛮行径,他决心离开上海。
1942—1943年,经过长途跋涉,他到达江西,就读于赣州联合中学。
这一时期,李政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自学,既是学生,又当老师。
中学未毕业即赴贵州参加高考,竟如愿考上浙江大学(贵州湄潭)。赴贵阳途中身染恶疾,受尽磨难,几乎死掉。
也就是在浙江大学,李政道幸遇他人生中的第一位恩师——束星北。
束星北
对于束星北的“启蒙”之功,李政道一直念念不忘,以至于在1972年首次回国时,他第一个想见的老师就是束星北,多次询问束星北的近况并表示关心。
在以后李政道频繁回国的多种场合和多个回忆性文章里,李政道都表达了对束星北的感激之情。
在为《束星北档案》一书所写的《序》里,李政道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束星北对他的教育和影响,他说:“对于我一生的物理学研究来说,束老师对我最初的帮助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李政道本来考取的是浙江大学的电机系,而束星北是物理系教授。
对于结识束星北的过程,他说:“在浙大开学前一个月,我从贵阳到湄潭,由友人束慰曾介绍,拜访了他的叔父,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束星北先生。很快,我也认识了另一位浙大物理系的教授王淦昌先生。”
李政道在入学后不久便转学至物理系。
当时,浙大师生关系融洽、学术讨论自由,老师们的一言一行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李政道:“当时我仅16岁,对工科和理科的认识很不清楚,慢慢地和束星北、王淦昌二位物理教授接触多了,使我逐渐了解了物理学科的意义和重要,对我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当时浙大一年级学生在永兴上课,束星北每周或两周由湄潭到永兴一天,为物理系的同学上自由讨论课。
李政道说:“每次束老师来永兴,我都是唯一的学生,而我们讨论的问题也是没有规定的。在这样一对一的师生密切教学的关系下,束老师帮助我建立了我对整体物理的认识、了解和自信,使我一生受益。”
1944年底,日军侵入贵州,人心惶惶,浙大办学也陷于停顿。
那时交通极为不便,1944年暑期受伤了的李政道随束星北去了重庆,在那里与家人团聚,并听从了束星北的建议为转学西南联大做准备。
在重庆的半年时间里,据李政道回忆:
“在重庆和束老师告别时,他送了我一本琼斯(J. Jeans)写的电磁学名著,是他当年在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大学,随达尔文(C. G. Darwin)教授做研究时用的。琼斯的书中有很多剑桥大学会考的考题,不很简单。我在重庆养病等待转昆明的时间,就以束老师送我的书为伴,还手写了一册Jeans电磁学习题全解。”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虽然李政道在浙大只读了一年,但在束星北、王淦昌等名师的悉心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已对物理学整体有了一定了解,特别是在与束星北一对一的讨论学习中,激发了李政道从事物理学研究的热情,用李政道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最早接受的启蒙光源就是来自束星北老师。”
而滞留重庆期间研读束星北赠送的琼斯电磁学名著,则无意之中为李政道进入西南联大后能迅速脱颖而出做好了铺垫。
二
吴大猷对李政道的青睐
1945年春,带着对物理学的深深热爱,李政道经人介绍,转学至西南联大物理系二年级就读。
对此,时任西南联大物理系主任的吴大猷回忆说:
“1945年春的一天,忽然有个不到二十岁的胖胖的孩子拿着一封介绍信来找我……那时,恰值学年中间。不经考试,不能转学。我便和教二年级物理、数学课的几位老师商量,让李随班听讲、考试,他若及格,则等到暑假正式转入二年级时,可免读以前课程。”
西南联大堪称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为后世敬仰。
西南联大的物理学科更是一流,对此朱光亚曾说:“那时的西南联大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云集了大批名师,学术研究气氛非常浓厚。在叶企孙、吴有训、饶毓泰、周培源、吴大猷等老师的影响下,联大物理系坚持着眼世界科学前沿开展教学和研究,充满了朝气和自信。”
大师云集的联大物理系令李政道如鱼得水,其天赋和才能很快便显露出来。
李政道的勤奋和天资让吴大猷很惊讶,以至于吴大猷称其为“奇才”。
吴大猷在李政道、杨振宁于1957年获诺贝尔奖后,曾屡次谈到李、杨二人特别是李政道的成长经历,下面这段吴大猷的回忆可以很好反映西南联大时期李政道的异禀:
“李应付课程,绰绰有余,每天课后都来请我给他更多的读物和习题。有时,我风湿病发作,他替我捶背,还常帮我做些家务琐事。我无论给他什么样难的书和题目,他都能很快地读完做完,并又来要更多的。我从他做题的步骤和方法上,很快发现,他思维敏捷的程度大大异乎常人。老实讲,在那些日子里,我为了我自身的工作、冠世的疾病,还有每日买菜、烧饭、生火等家务劳动,牵扯精力很多,再加上物价飞涨,实在没有心绪准备更多的参考资料和习题给他。好在他天资高,亦不需要我详细讲解,自能领会资料和习题的内容。”
由这段话也可以看出,吴大猷对李政道的欣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只是基于日积月累的接触和观察,发现李政道因勤奋而“思维敏捷的程度大大异乎常人”。
并且,我们从吴大猷的回忆中还可以看出,年轻的李政道并非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情商很高,非常机灵,又善解人意,还比较勤快,完全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习气,因此深得吴大猷喜爱。
李政道不仅物理专业课成绩好,数学课成绩也很优秀。
据彼时的同学黄祖洽回忆:“我们共同上过分别由赵忠尧、叶企孙和蒋硕民等先生开的理论力学、电磁学和高等代数等课,另外政道还参加了吴大猷先生为高年级同学开的近代物理课……1980年,我被调到北京师范大学来工作,一次去拜访当时也在北师大讲课的蒋硕民先生,说起当年在西南联大选修他讲授的高等代数时,蒋先生还记得政道、万哲先和我三个人的学习在班上比较优异的情况。”
可见,李政道的数学成绩给了任课老师极为深刻的印象。
尽管李政道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时光,但他的天资和才华却已显露出来。
朱光亚后来回忆说:“我们一起听课,一起讨论,相互启发。探索研究带来的兴奋激励着我们,常常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心中充满了激情。那时,政道即已显露超人的物理才华,深受老师的赞誉和同学们的钦佩。”
李政道的人生也即将因为已经展露出来的才华而改变。
1945年秋,蒋介石的原子弹计划及其“种子计划”启动,吴大猷获准带两名年轻的助手一同前往美国学习原子技术,而且这两名助手由他自己挑选。
吴大猷首先挑选了1944年联大毕业留校当助教的朱光亚,然后挑选了还是二年级学生的李政道,因为在他看来,“当时,在西南联大的研究生及助教中,具有天赋、学习勤奋的没有像李政道的”。
就这样,幸运之神降临到一个19岁的孩子身上。
那么,吴大猷对自己的选择有没有犹豫过呢?毕竟李政道只是个只有19岁的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他能堪当起学成原子技术的大任吗?
三
叶企孙支持吴大猷的选择
在为《束星北档案》所写的《序》里,李政道谈到了三位恩师:“我一生最重要的机遇,是在很年轻时能极幸运地遇到三位重要的老师,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束星北老师的启蒙,吴大猷老师的教育及栽培和费米老师的正规专业锻炼都直接地影响和造成我以后的工作和成果。”
在这里,李政道并没有提到叶企孙,但叶企孙却是李政道人生面临重大转折时期的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
吴大猷选择仅为大学二年级的学生李政道赴美,自然会引起不满和议论,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这事放在今天几乎完全是不可能的。
吴大猷在犹豫之际,一定是要找“领导”商量的,当时吴大猷的直接上司就是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叶企孙教授。
叶企孙
叶企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超过10位是叶企孙的学生或者他有推荐之功:包括钱学森、王淦昌、赵九章、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王希季等。
另外,杨振宁、李政道、林家翘、戴振铎、王竹溪、钱伟长等也都是他的学生。因此,叶企孙被誉为是“培养大师的大师”。
吴大猷找叶企孙商量,谈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叶企孙与他的想法一致,完全支持他的选择,完全同意李政道赴美学习。
关于这个十分关键的历史细节,近年来随着口述史的发展,笔者发现了三个版本的说法:
一是李政道自己在《我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纪念叶企孙老师》一文里的记述,他说:“吴大猷老师从西南联大物理系助教中,推荐朱光亚一人,尚缺一人他无法确定,就找当年任西南联大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老师,叶老师破格推荐当时只是大学二年级学生的我去美国作博士生。”
显然,李政道的记述比较简单。
二是叶铭汉院士为祝贺李政道先生九十华诞而作的《李政道在西南联合大学》一文,他在文中写道:
“当时吴大猷是物理系主任,他有一点顾虑,提拔李政道,可能在物理系助教中引起不满。我的叔父当时担任理学院院长,吴大猷找我的叔父商议。我的叔父也认为应该破格提拔李政道。理学院院长同意了,就此敲定了。”
叶铭汉院士在西南联大时与李政道的宿舍相邻,两人虽不在一个系科,但却是好朋友,而且叶铭汉的叔父就是当时的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因此他的回忆是可信的。
三是叶铭汉院士接受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口述史访谈时所讲的内容,这份材料更为丰富:
“吴大猷就挑了李政道。可是这样做法,引起有的助教不满意。李政道当时还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实际上,李政道已把大学三年级的课都听了,同时他还听了吴大猷先生给大学四年级、研究生开的《量子力学》,也就是说,李政道的学习程度相当于大学四年级的水平。这时候,吴大猷拿不定主意,就找叶企孙先生,叶先生当时极力推荐李政道,这样一来,这个事情就通过了。那时候叶先生是理学院院长,有的时候梅贻琦校长不在昆明时,他曾代理校长管理学校,所以他讲的话,比较有权威性。”
就这样,在叶企孙的鼎力支持下,选李政道赴美深造一事,尘埃落定。
李政道对老师的推荐一直感念在心。
吴大猷(左)与李政道(右)
对于吴大猷,李政道曾在多个场合和文章里谈到他的知遇之恩,在此不赘述,仅举一例。
1957年10月31日,该年度诺贝尔奖物理学奖揭晓,李政道和杨振宁折桂。
李政道获知电讯后,立即给吴大猷写信,告知喜讯并感谢他的栽培之恩,李政道信中说:“现在的成就,大部分由于在昆明时您的教导,而假使在46年没有能来美的机会,那更根本不可能会有这几年的工作,此点我深深感觉,特此致意。”
对于叶企孙,李政道也心怀感念,2006年他在《我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纪念叶企孙老师》中写道:“没有叶老师和吴大猷老师,就没有我后来的科学成就。叶老师不仅是我的启蒙老师,而且是影响我一生科学成就的恩师!”
四
叶企孙慧眼识得李政道才华
接下来的问题是,叶企孙凭什么也极力推荐李政道呢?他是怎样了解到李政道的天资与学识的呢?
叶铭汉(右)与叔父叶企孙(中)为数不多的合影之一
叶铭汉的另外一段回忆为我们揭开了谜底:
“政道除了听吴大猷的课和其他高年级的物理、数学课之外,还选修了电磁学。他虽已经自学过高深的Jeans的电磁学,为了学分,不得不按规定选电磁学。跟他一起选电磁学的李德平院士回忆,政道在上电磁学的时候看别的较深的电磁学书,被教课的我的叔父叶企孙先生发现了。课后叶先生找李政道了解了情况。叶先生说,我教的内容,你都学过了,你不必上我的课,学期终了时你参加考试就可以了,但是,你对电磁学实验没有接触过,实验很重要,你一定要受到做实验的训练。学期终了,你的实验成绩跟你期终考试成绩一起计算。”
李政道的电磁学功底深厚,得益于束星北对李政道的教育,因为李政道已经研读过的琼斯的电磁学书籍,这正是束星北赠送给李政道的——李政道受到了叶企孙的赏识而且令他印象深刻——他赞同吴大猷的选择,支持李政道赴美深造的理由正在于此。
1993年,叶铭汉在整理叶企孙的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叶企孙珍藏多年的李政道的电磁学考试试卷,叶企孙先生在试卷上规整地批改了李政道的答题情况,并给出了分数:“李政道:58+25=83”。李政道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为58分(满分60),实验只得了25分(满分40分)。
由这份珍贵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到,李政道的电磁学成绩,理论考试部分几乎得满分,而实验成绩则比较低,仅为刚刚及格。
战争导致李政道的生活颠沛流离,他的学业也断断续续,因此不能得到很好的实验训练。
据叶铭汉回忆:
“李先生做实验不太顺利,他到实验室里好奇,不小心把一个电流计的丝弄断了。这根丝是国外买来的。电流计的丝上挂着个小镜子,电流通过时镜子转动,光通过镜子照出去,落在半圆形的尺子上,这样就可以看得比较清晰。这个丝是很宝贵的,物理系只有两三根这样的丝,他弄断了一根,当时助教大为生气。后来李先生电学实验的分数是70分,差不多是最低分了。”
然而,瑕不掩瑜,李政道用自己的勤奋与才华赢得了吴大猷的欣赏,赢得了叶企孙的支持,也为自己的人生赢得了机遇。
1946年秋,李政道和其他几位年轻人怀揣梦想,从上海乘船赴美,开启了世界近现代科学史上的一个新篇章。
李政道对自己早年的“机遇”与“幸运”极为感恩。
后来,李政道尽心尽力,不断为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多源于这种感恩情结。
笔者以李政道一段著名的谈话,即李政道谈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CUSPEA)的一段话结束全文。
这段话也可以看作是李政道对自己早年的“机遇”与“幸运”的最好诠释:“1946年,经吴大猷教授的推荐,我获得了中国政府的一笔奖学金赴美留学,在物理学方面继续深造。他给我的这一难得的机会改变了我的一生。一个人的成功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其中机遇也许是最重要的;但从它的本质来说,也是最难驾驭的。尽管机遇不可能预定,但它的出现几率至少在统计的意义上却可以人为增加。我对于1946年的这一机遇的珍视,是促使我近年来组织CUSPEA考试的主因之一,希望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够光顾其他年轻人。”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 李政道年谱[A]. 李政道文选(科学和人文)[C].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2]刘海军. 束星北档案: 一个天才物理学家的命运[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05.
[3]冯友兰等. 联大教授[M]. 北京: 新星出版社, 2010.
[4]朱光亚. 我和政道六十多年的友谊[A]. 李政道教授八十华诞文集[C].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5]黄祖洽. 学比海、狄, 情系华夏[A]. 李政道教授八十华诞文集[C].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
[6]虞昊. 叶企孙[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1.
[7]李政道. 我的老师和老师的老师——纪念叶企孙老师[A] . 李政道文选(科学和人文) [C].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8]叶铭汉. 李政道在西南联合大学[A]. 李政道教授九十华诞文集[C].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6.
[9]口述史资料. 叶铭汉院士访谈录[R].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图书馆.
[10]李政道. 李政道文录[C].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
[11]李政道. 往事回忆: 早期芝加哥的岁月和宇称不守恒[A]. 李政道文选(科学和人文) [C].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作者简介:黄庆桥,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
科学网
李政道的恋爱往事
李政道和他的夫人秦惠箬
编者按
今天520,让我们讲一个美丽的科学家的爱情故事。对于很多科学家来说,谈恋爱就像做科研那样认真而执着。
李政道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大家有所耳闻,但对他的情感故事却知之甚少。本文讲述了李政道和妻子秦惠箬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旅程中,爱情始终是李政道赢得事业成功和幸福生活的源泉。
文章节选自季承撰写的《诺贝尔奖中华风云——李政道传》一书。
撰文 | 季 承
01
意中人是秦惠箬而不是南希
1946年秋,20岁的李政道进入芝加哥大学的时候,给自己制订了一个十年奋斗的规划。他暗下决心,不在学术上取得大成就,不会过早地搞恋爱、结婚。可是,十年为期,似乎太长了,所以在这一点上,他又给自己放宽了期限——25岁以后可以开始考虑。
李政道入学后不久,由于他有双份奖学金,经济上比较宽裕,便买了一辆二手小轿车。1947年夏天,他和杨振宁、凌宁开着这辆二手车去西部旅行。除了在大峡谷遇险的故事以外,李政道还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出发前,杨振宁提议他们三人按比例出钱,把那部车子买下来,等到回来的时候,再由李政道一人出钱把车子买下。李政道未做过多的思考,同意这样做。
李政道买车当然很受同学们的欢迎。因此,李政道便经常要满足要好的同学们的请求充当他们的司机。其中,最有戏剧性的便是开车去看女学生。那时,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很少,男学生很难找女朋友,一旦听说有新的女学生来了,便要去看看。
1948年圣诞节前夕,李政道的朋友黄宛请他帮忙到火车站接他的朋友凌宁的妹妹。黄宛是从中国来美国学医的,他的朋友凌宁的妹妹叫南希·凌,是从堪萨斯州哈维埃尔来芝加哥度假的。李政道欣然从命。
李政道和凌宁到了火车站,发现,除了凌宁的妹妹外,一同到达的还有一位中国女学生。这位不速之客的中国女生,身材苗条,端庄秀丽,十分妩媚漂亮。李政道见了,心里不觉一动。人们通常说的那种“一见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触电”等现象,都在李政道身上发生了。
那位女生姓秦,芳名惠箬,是南希的同学,她是陪南希到芝加哥来度圣诞节的。但是,人们并没有料到,在那短暂的见面时刻,发生“一见钟情”的,并不止是李政道和秦惠箬二人。不知是什么力量,南希·凌的心里也发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对来接他的那位中国小伙子产生了突然性的好感,李政道当然没有觉察到。
李政道接完人回到了自己居住的芝加哥大学国际学生公寓休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竟然无法入睡。他觉得今晚他的精神有点异样。细考究去,发现是那位女生秦惠箬的身影总在自己脑海里,拂拭不去,欲罢不能。
李政道对这种感觉很陌生,但又很新鲜。他暗自想:这难道就是爱的启蒙吗?
李政道抑制不住这种特别的感觉,就跑到黄宛的宿舍。黄宛对李政道说,这次南希来芝加哥度圣诞节,目的之一就是找个男朋友。他进一步说,南希对李政道的印象不错,有意和他交朋友呢。这使李政道大出意外,因为他对南希并没有什么心动之感。当时李政道对黄宛说明,他的意中人是秦惠箬而不是南希。
此后,李政道一反他在找女朋友上的“超然态度”,也忙碌起来了。他积极地参加各项活动,对两位姑娘表现得十分殷勤。二位姑娘很快结束了在芝加哥的度假,回哈维埃尔去了。
爱情的种子已经撒下,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颗。但是,它们如何萌芽成长,情形却大不一样。
02
再追求,很罗曼蒂克
秦惠箬原籍甘肃天水,后来迁居江苏无锡,后又迁居上海。秦惠箬在上海读的是教会学校。在读高三时,她听说天主教堂的牧师在物色人选赴美国留学,她便去找这位牧师要求去美国留学。她的要求居然得到了牧师的首肯。
1947年7月,秦惠箬搭乘轮船赴美留学。秦惠箬的家庭出身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在她的身上具有中西文化两方面的特点。这次去芝加哥度假,她虽然深为李政道的热情而受触动,而且在内心里也有某种异样的感情浮现,但她仍深藏不露,表面上表现得很平静。她在等待着事情的发展。
南希姑娘从芝加哥回哈维埃尔之后,心里对李政道的印象,很快就变成了奔放的激情。
李政道在巧遇秦惠箬之后,觉得无论从哪一方面想,秦惠箬都完全合乎自己的理想:一位东方式的姑娘,美丽、含蓄、热情、持重。他决定向她“进攻”。这时,李政道又去征求黄宛的意见。黄宛建议她:不要犹豫,立刻行动。于是,1948年初,李政道给秦惠箬写了第一封求爱的信。
秦惠箬对李政道有好感,当她接到李政道的信时,也有了自己的打算。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米
在芝加哥,李政道等待秦惠箬的回信已如“热锅上的蚂蚁”,甚至已经显得身体消瘦,精神不振。这甚至引起了他的导师费米的注意,便悄悄地问杨振宁:“李政道最近瘦了许多,注意力也不集中,是不是经济上遇到了什么困难?”
其实,这个时候,李政道已经接到秦惠箬的回信,信里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许诺,可是却邀请李政道在五月去参加圣玛丽学院举办的盛大舞会。这本身就是一个信号,李政道为此兴奋不已。他立刻着手实施两项计划:一是减肥;一是学习跳舞。按说,李政道那时并不很肥胖,可是却有“小胖子”的绰号,他觉得这对于争取秦惠箬的爱情不利。减肥的确有了结果,这就是为什么费米都看出来李政道消瘦了的原因。
至于跳舞,这对李政道说来比减肥困难更大。他的家庭虽然富裕,但他成长的环境哪里允许他学跳舞?一向办事认真的他,参加了亚瑟·默里·丹斯舞蹈训练班,认真地学起了跳舞。训练班的6门课程他都参加,很快掌握了跳舞的基本技法,足以对付秦惠箬邀请他参加的舞会。届时,李政道前去哈维埃尔参加圣玛丽学院的舞会。
1948年夏天,李政道邀请凌宁和他妹妹南希,当然还有秦惠箬去美国西部旅行。一切准备工作都由李政道负责。李政道有汽车,然后他又购置了野营用的帐篷、吊床、毯子以及充足的食品等。
旅行非常完满,李政道和秦惠箬加深了相互之间的了解,感情逐渐升华,事实上开始了他们之间的热恋。
03
南希暗恋李政道,为其自杀
就在李政道和秦惠箬热恋的时刻,1950年年初却传来了南希自杀的消息。据李政道分析,南希的自杀可能与他有关。自从南希在芝加哥遇到李政道之后,她心里充满了对李政道的爱慕之情,但是她的这种爱慕却没有得到李政道的回应。在1948年夏季,她接受李政道的邀请,和哥哥凌宁、秦惠箬一起去美国西部旅游,那时她对李政道还抱有热切的希望。
可是,旅游结束后,她终究明白了她恐怕是一位多余的痴情者,决心离开这个令人烦恼的世界。但是她的目的没能达成,她被紧急送进了维其塔医院,抢救过来。后来她嫁给了维其塔的一位中国饭店的老板。南希后来成了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动物学教授。
1949年11月,秦惠箬得了阑尾炎,住进了医院。李政道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赶到维其塔去,在医院里精心伺候。一个月下来,秦惠箬身体康复,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李政道向秦惠箬求爱,秦惠箬也答应了李政道的请求。
1949年12月,李政道完成了博士论文的答辩和博士学位的外文考试,到1950年6月才拿到博士学位的证书。
1950年1月,费米介绍李政道去威斯康星州约克斯天文观察站任研究员,在钱德拉斯卡手下工作。这样,李政道就离开了芝加哥。也就在这个比较动荡的时候,南希自杀的事情发生了。
南希虽然没有死去,却抱怨秦惠箬“偷”走了本该属于她的李政道。秦惠箬受到很大的压力。她改信天主教,并诚恳地忤悔自己的“罪”。于是,李政道安排了一次特别的旅行来安抚秦惠箬。在这次旅行途中,他们最后确定了结婚的具体日期,并把此决定报告给了秦惠箬的父亲。
04
为夫君放弃硕士学位
1950年6月,秦惠箬从圣玛丽学院毕业,李政道和秦惠箬决定结婚,他们的婚礼在芝加哥市政府大厦举行。然后,他们去威斯康星州的山谷里度蜜月。
李政道和秦惠箬的婚礼
在约克斯天文台工作虽只有8个月的时间,李政道却做出了重要的结果。他的一篇论文将白矮星的钱德拉斯卡上限质量极限,从5.6倍太阳质量降到后来公认的1.4倍。
钱德拉斯卡非常推崇这一工作。但是,钱德拉斯卡学术权威作风十分严重,很难听进不同意见。李政道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经常提出新的见解和问题,这使钱德拉斯卡不能容忍。
所以,他经常与李政道发生争执,使得李政道手足无措。李政道觉得这不是他理想的继续工作的地方。半年之后,李政道离开了约克斯天文观察站去伯克利加州大学工作,担任物理系的助教,做研究工作。秦惠箬则去那里读硕士学位。
美国对亚裔的歧视由来已久
当时正值朝鲜战争爆发,加州地方反华气焰嚣张,焚烧唐人街、迫害华人事件接连发生。加州政府甚至制定了歧视华人的法律条例。李政道夫妇开始住在都朗旅馆里,但是,当他们尝试去租房的时候,却遇到了明显的歧视。没有人愿意出租房子给他们,因为他们是华人。地方法律还规定,不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不能够在美国拥有不动产。这意味着,他们也不能买房。
后来,他们只好住进了加州大学已婚学生宿舍,那是一种很小的公寓式的住宅。秦惠箬对李政道说,如果他们要组织家庭,要生儿育女,她可不愿意让他们的下一代生活在西海岸这样歧视华人的地方。
1951年春季,加州大学要给李政道一个讲师的位子,但是要经过忠诚宣誓,从十个人中间选择一个。学校认为,像这样的工作职位,再没有别的单位会给他。但是,李政道认为这是一种政治歧视,拒绝了这个职位。
为了让李政道充分发挥他的才能,秦惠箬决定放弃自己攻读硕士学位的计划。这样李政道就可以选择最适合他的工作环境。就这样,李政道接受了费米的推荐,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
1951年9月,李政道和秦惠箬来到了著名学府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住进了学院的公寓,从此开始了通向诺贝尔奖的科研之路。
赛先生
李政道为何将手稿、艺术珍藏和故居捐赠给了上海交大?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2023年,李政道曾将自己的藏书房作为展览,复刻进了上海图书馆东馆的7楼,彼时,这两句便是引领读者“穿梭”进书房的“门头”。如今,这两句出现在了纪念他的讣文中,作为他一生的写照。
8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方面发布讣告称,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高等科技中心终身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名誉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名誉所长李政道先生,于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2时33分,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
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诸多领域,李政道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功勋卓著”;在中国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方面,李政道也作出诸多贡献,如促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建立,设立CUSPEA(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建言设置博士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制度,设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提议建立李政道研究所,推动中国基础研究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
李政道图书馆和李政道研究所坐落的上海交通大学,更是与李政道渊源颇深。“我挑选交大为我珍藏的科艺作品、一生累积的手稿及各类文稿的存储之地的重要因素,在您的亲自领导和积极推动下,李政道图书馆在交大成功建成……您对䇹政基金和李政道科艺基金等活动热心参与,使这些项目对交大乃至全国产生影响,惠及青年。在您的不懈协调和推动下,李政道研究所亦正式成立,深信在您的继续关注下,一定亦能如波尔研究所成世界一流水平,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贡献。”2017年,被李政道视为“忘年至交”的张杰,从上海交通大学调任中国科学院,李政道曾致信于他,高度概括了近年来自己与上海交大的故事。
澎湃新闻(
www.thepaper.cn)记者从上海交大了解到,事实上,1987年李政道受聘为上海交大名誉教授之前,他便与上海交大产生了深厚情谊,至今已四十余年。
早在1978年,为了能让上海交大师生了解国际物理发展的最新动态,李政道曾向上海交大捐赠了三册《物理讲义》和两册物理习题。1979年,李政道首次到访上海交大,访校期间赠送工程力学系一台电子计算机,并商谈了交换研究人员和学生等事宜。自1980年开始至1987年,交大共有11位学子通过李政道组织设立的CUSPEA项目出国深造。
1987年,李政道受聘为上海交大名誉教授,在受聘仪式上,他勉励上海交大学子“坚持自尊自信”。
中美高能物理合作是李政道最为重视的事业之一,也是两国间自改革开放后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合作项目。2003至200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局长的张杰院士,担任中美高能物理合作会谈中方代表团团长。在李政道的多方指导下,张杰推进中美合作,创造性地解决了中美科技合作中诸多难题,深得李政道信任,被李政道称为“忘年至交”。
2006年起,张杰就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极大增进了李政道对上海交通大学的了解。2009年,李政道受张杰之邀访问上海交大,做客学校励志讲坛,以“以天之语,解物之道”为主题做科学报告,并与师生展开深入交流。有上海交大教师回忆,那时的讲堂“座无虚席,走廊上都站满了莘莘学子”。
2010年,李政道经过与张杰数度“秉烛深谈”,深刻认同交大文化与人才培养理念,遂决定将其收藏多年的手稿、奖章、艺术珍藏和故居等捐赠给交大,以激励后学。自2011年起,李政道陆续将各类文献手稿、诺贝尔奖章、科艺作品及上海的房产无偿捐赠给上海交通大学。时任校长张杰也专程赴哥伦比亚大学,经多次沟通交流,方得到李政道同意,使用李政道之名命名展示这些珍贵赠品的图书馆。2014年,李政道图书馆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正式落成。
作为倡导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智慧使者,李政道躬亲实践,与中国多位顶级艺术家合作,将科学思想融入艺术创作,留下诸多内涵丰富、意蕴隽永的传世佳作。2013年,李政道与张杰商定,由李政道捐款设立永久基金项目“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讲座基金”,以“科艺融合”的理念助力上海交大交叉学科建设和新型人才培养。
上海交大教师展示的2021年新年李政道先生画的贺卡 受访者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后续,有上海交大的师生连续几个新年收到了由李政道自己画的新年贺卡。“他确实是践行科学与艺术交融的智慧使者。”有上海交大教师向记者感慨。
为了纪念夫人秦惠䇹女士,同时让高校本科学生尽早接触科学研究与活跃科学家,李政道于1998年用私人积蓄设立了永久基金项目“秦惠䇹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简称“䇹政基金”)。2013年上海交大加入䇹政基金,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思维的科研精英及领袖人才”为目标,十年运行已顺利培养䇹政学者325人。2015年,李政道亲笔致信各䇹政高校,将䇹政基金管理委员会依托单位移至上海交大,首版䇹政基金管理委员会网站也是由上海交大学子自主设计开发。
2016年,在李政道的建议下,党和国家支持上海交大建立以根本性科学问题突破、培养国际性大师级第一流人才为目标的李政道研究所,旨在建设成为世界顶级科学研究机构,推动中国基础研究聚焦根本性科学问题。2021年年底,李政道请张杰担任李政道研究所所长,继续推动李政道研究所的建设。
如今,从四川锦屏2400米深的PandaX暗物质和中微子探测装置,到青海冷湖海拔4300米的JUST光谱望远镜,再到海南南海3500米深海中微子望远镜建设……李政道研究所的科研足迹上天入地,勇探未至之境,取得了诸多突破性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