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爱珍 于 2016-10-2 10:02 编辑
2016年10月02日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记者是奔着遵义会址去“朝圣”的。想不到,却在会址附近的红军街茶馆巧遇一堂“公开课”。
上课者黄先荣,近70岁,讲起长征就兴奋。20年前,他是遵义旅游局局长,陪同游客游览遵义红色景点时,常发现讲解员们只能就一些历史材料照本宣科,游客们若是有些超出讲解范围的问题,他们往往答不上来。于是,10年前他退休后,自学长征历史,并采用评书的方式给导游、公务员、学生、游客们义务上课。比如,他把解说词中一笔带过的“土城战斗”换了个表述:“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三百将军,在一个2平方公里的地方打了这仗。”表述未必准确,但茶馆里掌声雷动。
他一直认为,新语境下,长征的解说方式,应该与时俱进。长征胜利80周年,如何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传承长征精神?记者在长征遗址较多、长征研究基础较好的遵义,寻找答案。
长征“老法师”义务讲课
听完黄先荣的课,记者觉得不过瘾,又找到黄先荣所在的遵义长征学学会,这几乎是全国唯一的专题研究长征的学会。80岁的会长曾祥铣,也常常应邀给各类团体讲课。
每次他上课,“红军长征是遵义的骄傲”总是重点。他指点记者去遵义城南寻找丰乐桥,80多年前,遵义百姓在桥头敲锣打鼓,欢迎红军进城。如今,桥面拓宽成了双向十车道大马路,桥名改成了“迎红桥”,但发生在桥上的故事,遵义人依旧没忘。曾祥铣说,当年在桥上迎接红军的,不仅是穷苦百姓,还有遵义城里的有钱人和进步人士,比如太平洋药房的老板谌明道,某绸庄的老板刘芷庄等人,他们最欣赏的是红军“北上抗日”的口号,遵义还成立了红军之友社。
记者听得正有味,他突然卖个关子:“明天还有一堂更棒的长征课,来一位 ‘超级名师’,你去不去?”到遵义之前,记者做过功课,知道黄曾两位是遵义研究红军长征的“老法师”,难道还有高人?
第二天,记者慕名而去,惊喜的是,这位“超级名师”,竟是96岁的老红军李光。他在红军路过遵义时参军,进部队没几个小时就在城外打了一仗,然后迂回辗转,爬雪山,过草地。记者见到他时,他穿着别满勋章的军装,颤巍巍地坐上讲台,一开口讲长征,突然有了精神头,台下观众,个个凝神。
讲完课下台,李光告诉记者,他理解的长征精神,最重要的是听党的话,艰苦奋斗。但是,他觉得当下的年轻人未必能明白,红军当年为何受得住那样的苦,信念和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因此,他觉得“教育很重要”,几十年来,他一直在遵义各学校讲课,记者在遵义数次坐车,遇到的司机,都听过李光的课。
可是,3位致力讲长征课的老先生岁数都大了,记者隐隐担心,新一代的年轻人,是否还会对传承长征精神感兴趣?
红军遗迹连接人心
黄先荣尝试打消记者的顾虑:他们常去中小学讲课,遵义的学生几乎每年清明节都组织到红军陵园祭扫。李光这些年也花了心思,他外孙的名字中就带了“征”字,他累计捐出了近40万元,资助了遵义1000多名孩子上学,很多中小学生都知道老红军李光的长征故事。
曾祥铣挺有信心,据他所知,当下的遵义青年人,几乎个个知道长征,个个知道遵义会议,长征精神大家都肯定。信心何来?他建议记者去看看桑木垭的红军坟。记者跳上一辆出租车,原以为要费心思手机导航,想不到20来岁的司机一听就知道怎么走:“你们是去看小红?”
小红,就是“红军菩萨”。据曾祥铣的研究,这可能是全国唯一的“红军菩萨”,民间流传的版本很多,最靠谱的版本,是1994年由老红军钟有煌考证的,一位名叫龙思泉的红军男卫生员,驻扎此处时为远近百姓看病,医术高,名声好,后来为了给人看病没跟上大部队,在追赶部队时被敌人杀害。百姓为了纪念他,替他下葬建坟。直到今天,不少人已经搞不清楚这位红军战士的性别,只唤做“小红”,亲切而敬重。
在遵义不少地方,民间唤做红军坟、红军洞、红军坡的地方不少。记者寻访平正乡的红军洞,山间不识路,有村民热情带路,村中老少都知道1935年,当时的乡长牟直卿在洞里藏下红军伤员的事;记者在长岗镇打听毛泽东住过的房子,镇上信用社职员和五金店老板,俩人都30来岁,主动放下工作给记者做了一回讲解员。记者还发现,黄先荣的“长征粉丝”中有一位15岁的初中生王皓,他感兴趣的契机,或许在于家附近便有红军洞、红军坡,还有红军三渡赤水的渡口。
曾祥铣和同事们正忙着张罗长征学论坛,他希望能给长征沿路的各省市带个头,大伙儿努力,把更多鲜活的长征故事挖掘出来,让更多年轻人了解长征。好的长征遗迹旁,有好老师、好氛围、好故事,哪怕过去80年,总会有精神力量连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