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3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代表建议在服务内容的精准度、专业度、融合度等方面打磨提升
■记者 王宛艺
今年,上海将新建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200个、养老床位5000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000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5000户,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深化长护险试点。
聚焦“老”字的民心工程民生实事,遍布申城,老年助餐、日间照料、医养结合、智能服务、长期护理险……涉及食、住、行、养各方面都发力“老年友好”。但会场上也有代表接连抛出新问题:原居安老不能“缺口气”,需要在服务内容的精准度、专业度、融合度等方面继续打磨提升。
精准度:智慧“画像”助力精准施策
长护险,作为一项全新制度,缓解了“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现象。不少家庭都希望能申请。
有代表发现,目前上海长护险2—6级标准条件中,对失能的评判涉及:无法单独用餐、穿衣服等6项能力,以评估时评估人员所见情况及老人及其家属的陈述来进行判断,在缺少相应病史记录的情况下,评估就缺乏客观和权威。
市人大代表金缨建议,在评估时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病史,同时可参考劳动能力和无民事行为能力的相关鉴定要求,对失能状况予以客观评估。
事实上,目前以大数据为核心的长护险评估护理场景也在建设中。通过对市民健身中心的市民参与数据进行同步归集。通过对老人的信用评估和画像分析,智能筛选不符合长护险要求的老人,重新对其评估定级。
融合度:整合信息“量体裁衣”送服务
现实中,不少老人,或许面临想要“一个苹果”,却给了“一车香蕉”的窘境。到底啥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信息整合,市人大代表李原建议的关键词。她提出,要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创新,重要的就是进一步整合功能,持续收集社区养老的信息数据。实现对上为合理统筹匹配居家养老资源提供真实科学的信息支撑,对下便于统一管理;对内融合各类养老服务信息,对外推动服务运行方式由传统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型。
在这基础上,能够“量体裁衣”,有效探索多样性居家养老设施改造,满足老人们个性化需求。譬如“防跌倒、防滑倒、防碰撞、防灾害”等,可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充分尊重老年人自身需求,提供不同层级的居家养老改造服务,以获得原居安老的最佳效果。
专业度:强化一线人员培训
代表们调研发现:老年助餐、日间照料、长护险等在老年群体中知晓度高;而康复器具社区租赁不仅在老年群体中知晓度低,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少,对操作也不熟悉。冷热不均,直接导致街道窗口工作人员掌握不精准,老人理解起来更加费劲,索性不用了。
为此,金缨建议:强化对社区窗口工作人员的培训。鼓励窗口工作人员从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先行向申请长护险的家庭进行推广,再逐步提高在老人间的推广度。同时,将政策宣传的受众面从老年人本体向其子女倾斜。通过各种新媒体形式加大宣传,让子女们对此类政策深入了解,通过子女帮助老人们了解、接受相关政策及服务。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