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沈轶伦 日期:2021-10-08
1949年,熊佛西(左一)在校庆四周年活动中。图片由上海社联提供
■ 记者 沈轶伦
2021年,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旧址被列入上海社科大师寻访纪念地。
遥想七十多年前,校长熊佛西也必定微笑地看着眼前的风景,然后回到他专属的校长办公室:一间位于底层不通风的杂物间里,弓着身子走进去,继续办公,继续战斗。
1
1946年的秋天,刚刚成立才一年的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遇到一场危机。
上海参议会议长潘公展以“节约开支”为名掀起一场裁撤剧校风波,让这所位于北四川路横浜桥北端的学校几乎难以为继。
消息传来,全体师生请愿抗议,当局迫于舆论压力,于1947年1月取消裁撤剧校的决议。但不久,当局又在校舍和经费等方面继续发难,将剧校三楼拨给上海市立博物馆,底层办小学,同时削减甚至停发办校经费。重压之下,校长熊佛西领导师生团结一心,筹划了周末文艺晚会来筹集经费。许多著名演员应邀前来义演。周璇、上官云珠表演了独唱,白杨、张瑞芳、秦怡、陶金等人表演了朗诵,黄宗英演出《卖火柴的小女孩》,连梅兰芳先生也倾情声援,演出轰动申城。学校不仅没有关门,还在义演中扩大了影响力。同年,学校建立中共地下党支部。
如今,站在这片空间——北四川路横浜桥北端的四川北路1838号,现在是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所在地,只见穿着校服的孩子们在课间休息时从教学楼快步走下,到操场玩耍,或者结伴游戏。时空交汇中,似乎还能听到昔日实验戏剧学校师生们大声抗议、也大笑演出的青春声音。
那个时候,校长熊佛西也必定微笑地看着眼前的风景,然后回到他专属的校长办公室:一间位于教学楼底层不通风的低矮杂物间里,弓着身子走进去,继续办公,继续战斗。
1949年上海解放,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改名为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也就是今天星光熠熠的上海戏剧学院的前身。1955年8月,学校正式从四川北路迁址华山路630号。
2
在战争频仍的年代,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此时,坚持戏剧的作用,仅仅是一种苦中作乐的娱乐吗?
对此,熊佛西是这样认为的:“看戏是消遣”的时代已经过去,戏剧在现代生活中“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我一向认为,戏剧不仅是健康的娱乐,而更是一种有力的教育。这种教育的起落,足以影响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戏剧是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剧场是衡量民族文化的水准,除非我们不想迈上复兴的大道,除非我们不想把中国建为一个强盛的国家,否则,我们决不能不重视戏剧教育”。
1926年,哈佛归来的熊佛西接受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的聘请,担任戏剧系主任兼教授。这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列入国立学校教育的戏剧专业。1932年,他又放弃优渥的城市生活,率领部分师生奔赴河北农村开展戏剧大众化的实验,在农村开办戏剧学习班,建立农村剧团,培训农村演员。他坚信:“我们虽是一群戏子,但我们不愿放弃我们的责任。我们今日是一队战士……在全面抗战的今日,戏剧应该是武器,应该是枪炮,是宣传杀敌最有效的武器,是组织民众、训练民众最有力的工具!”1938年8月,熊佛西又担任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的校长。当时剧校的学生后来回忆:“我们每天要操练,要打靶,而熊先生一次也不缺席。他穿起有点过小的学生制服,背起长枪,和我们一起跑步、卧倒……他的有些秃顶的头上冒着汗,他的深度近视镜在闪着光,这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但这所学校很快又被解散,始终对戏剧保持火一样热情的熊佛西再一次面临颠沛流离。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上海百废待兴。
为了培养专门的戏剧人才,一个创办上海戏剧专科学校的倡议得到了当时上海教育局局长顾毓琇的支持。经过紧张的筹备,上海戏剧专科学校于1945年成立,由顾仲彝担任首任校长。但学校成立伊始就受到当局的责难,理由是南京已有一个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海不宜再办。李健吾、顾仲彝据理力争,以“实验演出”为名,将学校更名为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熊佛西先受聘在学校任教,后成为校长。
追求进步的学生们创作演出了活报剧《不自由出版社》鞭挞时弊,又为追悼李公朴、闻一多演唱挽歌。这一切引起当局极为不满,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借故撤校的一幕。
3
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所在的建筑建于1916年,由挪威建筑设计师摩拉(E·J·Mura)设计,是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坐北朝南,建筑面积7183平方米。楼高四层,底层的入口形似平拱门洞,镶有三角形的山花,圆券形窗框上用券心石装扮,房子的外立面墙用花岗石饰面,整幢建筑呈现出早期现代派风格。
这幢建筑1917年至1945年间为上海日本寻常高等小学校所在地,后改名为上海北部日本小学校和上海第一日本国民学校。1932年,一·二八事变前,校舍曾兼为日军驻地。1937年八一三事变当天,中国守军正是向此处,即“北四川路日本小学一带”射击,“毙敌170余人。旋以炮火转向虹口公园一带轰击,予敌以重创”。1945年,日本战败后,学校被国民党当局接管。
此时,从学校出门,四川北路两边,大大小小的戏院、影院、剧院星罗棋布,虹口地区的文化生活十分活跃。早在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西班牙商人雷玛斯在乍浦路112号(今388号虹口文化娱乐厅处)建虹口活动影戏院,这是中国第一家正式电影院。1912年,由刘海粟等人募资创立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也曾在横浜桥畔改名上海图画美术学院,即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党领导下的第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以及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也是在四川北路区域的多伦路成立的。
就在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成立翌年,郭沫若、茅盾分别从重庆来上海。郭沫若先暂住恒丰里77号,再住入溧阳路719号(今1269号)两层旧式小花园洋房,这里很快成为进步文化人士常来聚会之处。茅盾住大陆新村1弄(今山阴路132弄)6号。他们的到来,也为危机之中的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注入了力量。
1946年,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郭沫若专程来校作报告。在学校面临撤校风波时,正是郭沫若、茅盾、田汉、赵丹等知名人士大力声援,联合发表公开信,向当局施以舆论压力。
风云变幻中,人与人的脚步交汇在这里,给予对方的一臂之力和生命映照也发生在这里。
如今,顺着台阶,走上上海市虹口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教学楼的四楼,可以看到学校的大礼堂“蒙艺堂”。这里是如今孩子们诵读经典、社团排练的舞台,也是昔日熊佛西指导学生演出的舞台。从舞台幕布后转入后台,一处如今作为化妆间的地方,不过10平方米左右,曾经就是老校长熊佛西一家休息起居的空间。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实验中学校长站在这里说了一件事:曾有几位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的学生特意寻到此处,当看到舞台时,他们跪下趴在地板上,亲吻了这一方舞台。
(本文参考资料:《话说上海(虹口卷)》《熊佛西: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大众化开路》)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