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0来源:新民晚报网 作者:徐本仁
□徐本仁
上世纪60年代末,我们一批上海知识青年在黄海之滨的江苏大丰上海农场“战天斗地”。当时,场部不时传来附近黄海滩涂发现来历不明渡船的敌情。为了防备不测,知青连队加强了值班,并搞了多次紧急集合、荒野擒“敌”的训练。后来,又出了一个提高连队战斗力的新招,就是相邻的连队互相搞夜间“突袭”:甲方派出一支小分队“袭击”乙方,如能不被发现将标语贴上乙方的连部办公室或仓库、食堂这些要害部门,则宣告获胜。
一个乌云密布的夜晚,我们班接受了“突袭”河对岸一连的任务。连长作了简要的动员,说要力争成功,因为这关系到对我连申报“四好连队”的评审。
凭着夜色的掩护,由队长小孙、小钟和我组成的小分队出发了。我们迅速穿越了黄海公路,来到通往一连的水泥桥堍。桥的那一端,一名“哨兵”正在来回巡逻,借着路灯的灯光,还可看出他手中握着一把木质的枪杆。我们只能匍匐在桥的斜坡上,并不时抬起头窥察一下“哨兵”的动向,以待时机。夜色渐浓,冷风四起,顿觉寒气逼人。过了半个多小时,也许是发现了什么情况,“哨兵”突然掉转头疾步向前走去。这可真是天赐良机。小孙一挥手,我们快速通过了桥面。前往连部、仓库、食堂都有碎石铺就的机耕路,但大路走不得,容易暴露。于是我们立即拐上了田埂,准备从小路包抄到连部。但最后发现,到达连部必须上机耕路,而那里也有一人在站岗。
怎么办?经过一番紧急商议,决定来个“声东击西”。我捏了几个泥巴向连部东边的河沟扔去,“吧嗒吧嗒”的响声将“哨兵”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几乎是同时,小钟带上一把芦苇,迅速跑向西边的树丛中挥动起来。两边的声响同时发出,使那名“哨兵”一时没了主张,他打着手电时而向东观察,时而向西瞭望。就在他东张西望之际,小孙敏捷地摸到了连部办公室门前,背着那名“哨兵”,将署名我们二连的标语贴到了门上……
好不容易我们三人分别撤回到了那座水泥桥畔,身后骤然响起了急促的哨音——不消说,准是一连在搞紧急集合,连长会用这幅标语来教育全连知青:要进一步加强防范,不能给“敌人”以可乘之机。
这场近乎游戏性质的“奇袭”过去了五十多年,却至今深深印在我心中。
责任编辑:日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