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周楠/龙钢 日期:2021-04-05
(记者 周楠 通讯员 龙钢)“喂,张妈妈,您最近身体好吗?疫情期间,当心身体,没事就别外出……明天是您90岁生日,我给您寄了点贺礼钱,请您收下。”“国梁儿,妈收到了,太感谢你了!这么多年来关心帮助我,还记得我的生日……”电话里说话的这一对“母子”,并非亲生的母子,而是上海市民樊国梁与他资助了25年,却从未谋面的张金垠烈士的母亲李桂兰。
事情还要从1996年说起。1996年8月5日,42岁的石家庄装甲兵指挥学院军务处副处长张金垠奉命在河北赞皇县执行抗洪抢险任务时,为营救9名被困群众时英勇牺牲,牺牲时口袋里还留有一张寄给母亲的汇票存根。樊国梁从媒体得知此事后,与有关部门和部队联系,表示想为烈士“尽一份孝心”。几经周折后,樊国梁给远在辽宁桓仁的烈士母亲李桂兰打去电话,这对特殊的“母子”便在电话中“相识”,开始了25年的情缘。
从那时起,樊国梁每三个月为李桂兰寄上100元生活费,后来,樊国梁又增加到200元,这一寄就是25年。逢年过节,樊国梁为老人寄去上海特产、营养品等。
记者在樊国梁家看到,并不宽敞的居室内住了三代五口人。樊国梁家客厅桌子的玻璃台板下放着李桂兰的照片,椅子上还铺着李桂兰和烈士姐姐亲手制作的绣花椅垫。那是烈士家人为感谢上海这位好心人,一针一线缝制后寄给樊国梁的礼物。2000年后,樊国梁下岗待退休,儿子上大学,全家开支全靠妻子退休金,即便这样,樊国梁依然按月替烈士“尽孝心”。樊国梁说,他会一直为老人寄钱,直到送终。他还关照儿子,如果自己先老人而走,让儿子一定要代替自己尽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