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941|回复: 0

回望“沪城八景”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6-6-14 14: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朱亚夫


2009年,经过超百万人次的热情参与,新“沪上八景”出炉。今天,新“沪上八景”成为新时代大上海的象征,跻身上海最值得游览的景观之列。有新“沪上八景”,就有老“沪上八景”,那么老“沪上八景”今何在?


我国历史上,名城素有评定“八景”的传统,如“长安八景”“燕(北)京八景”“潮州八景”“羊城八景”等。上海早在明代就有“沪城八景”之说,首见于万历十六年官修的《上海县志》。清代“沪城八景”,据乾隆年间沪人李行南在《申江竹枝词》中所记为:海天旭日、黄浦秋涛、龙华晚钟、吴淞烟雨、石梁夜月、野渡蒹葭、凤楼远眺和江皋霁雪。


我曾经历时数月,对往昔“沪城八景”一一踏访、寻觅,拂去历史尘埃,发现大致呈现三种情况:一是遗址犹在,风韵尚存,如“龙华晚钟”“江皋霁雪”“黄浦秋涛”;二是遗迹可觅,但风光不再,如“凤楼远眺”“吴淞烟雨”;三是踪迹全无,风景大变的,如“石梁夜月”“海天旭日”和“野渡蒹葭”。后两种有些煞风景,不说也罢,这里且容我细说一下第一种风景。


先说“龙华晚钟”。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古刹,始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寺名来源于佛经上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成佛的典故。当时,龙华地处黄浦江畔,龙华港等河流环绕而过。李行南是这样描写此景的:“三月十五春色好,游踪多集古禅关。浪堆载得钟声去,船过龙华十八湾。”相传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龙华庙会时,远近香客纷至沓来。而那来自梵宫的钟声,在苍凉的暮霭中,显得清脆而悠长,让人听来发思古之幽情,既庄严又肃穆。“龙华晚钟”定为“沪城八景”之一,可谓实至名归。


现今我们看到的龙华寺,大部分是同治、光绪年间修整的建筑。古刹虽历经几百年风雨,始终屹立于黄浦江畔,寺内钟鼓楼上一口青龙铜钟依然能带来声声古音。2009年评选新“沪上八景”时,有关部门鉴于“龙华晚钟”是“沪城八景”中唯一遗留下来的一景,决定授予“龙华晚钟”荣誉奖。


再说“江皋霁雪”。明嘉靖年时,为防倭寇侵袭,上海在今人民路、中华路一线筑城墙。万历年间,倭患平息,县城安宁,便在4座箭台上建造丹凤楼、观音阁、真武庙和大境阁。大境阁内供奉关帝,侧有月下老人殿。冬日雪后拾级登阁,远眺吴淞江、洋泾浜南岸,大地银装素裹,映衬丽日蓝天,蔚为壮观。江皋,即江畔、江岸。当时有诗咏:“昨夜天公剪鹅毛,北风吹散遍江皋。垆头买得双蒸酒,同上楼头劈蟹螯。”诗中描写当时上海人登城楼、饮热酒,与友人一同赏雪品蟹,为冬日一景。


民国初期,上海拆城墙、填护城河时,由于拆城指挥部设在大境阁,加之又有人请求保留大境阁,最终使得这段城墙和大境阁保留下来。如今,按原样修复开放的大境阁,巍然雄立于人民路、大境路路口,与白云观比邻而居。城楼上,那标志性的雉堞依然成排挺立,像哨兵站在岗位上;同治年间的旗杆基柱,字迹清晰可辨;底楼有“上海老城厢史迹展”,里面多为老上海珍贵图片。


最后是“黄浦秋涛”。原来,黄浦江水自南向北与吴淞江汇合后,转向东流进入长江入海。河道东折处,在浦江东岸冲积成一个突出的嘴形滩地。因明代翰林院学士陆深世居此地,死后亦敕葬于此,故称陆家嘴。每年秋季潮汐时,海潮倒灌入江,潮水汹涌,陆家嘴遂成观潮胜地。历史上,沪人有在农历八月“陆家嘴上看潮头”的传统习俗。有诗为证:“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雪湍。”


  上海开埠前,老城厢豫园中有观涛楼,俗称望江楼,为城东最高建筑物,相传是最佳观涛处。现在的黄浦江依然奔腾不息,东流入海,可已如驯服的猛兽,显得波澜不惊。漫步于外滩滨江大道,不禁令人感慨:浦江不见当年涛,唯见都市风光无限好。


来源:解放日报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6-14 18:43 , Processed in 0.02770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