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忆总理夫人插队旧事:曾为公社“铁姑娘队”队长 程虹文章中提到的汝河大坝。 吴焕霞说,这就是她和程虹当年的宿舍。 名单中的知青,王光套都认识 1978年2月16日,得知程虹被录取消息后,吴焕霞写了一篇日记。 她是人人称赞的才女,性格随和、平实 她是人人敬佩的“铁姑娘队”队长 她曾托人给“石头队长”捎来500元钱 她曾半夜拉架子车送室友去卫生院 作为总理夫人,低调、平和的程虹首次正式亮相后,出现在她简历中的所有“关键词”,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学博士、大学教授、下乡知青…… “夜幕已经降临,眼望周围朦朦胧胧的原野,那一块块熟悉的玉米地,那条一直通到板厂的沟,脚下这条曾走过多少回、至今还坑坑洼洼的路,心中充满了无限的留恋……”这是程虹1994年8月1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难忘那片热土”中的一段话。带着她对这片热土的恋恋不舍之情,昨天,郑州晚报记者走访了她曾下乡插队的河南郏县“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这里,依旧保存着她年轻时的记忆。 她通过同组知青给“石头队长”捎回500元钱 广阔天地乡位于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县城西南,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1968年,就是这块面积约1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了一场牵动亿万人心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程虹1974年插队的板厂村,便是其中的一个生产队。 “从1968年开始,一共从城里来过69名知识青年。” 1947年出生的王光套是当地人,由于年龄稍长,他不仅见证了40多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过程,而且,至今仍清晰记得每一名知青的名字。 “王照合,我当然知道。当年,他和每个年轻人关系都很好,那时候,大家都很敬重他。”听到熟悉的名字,王光套有些惊讶,当他听说了程虹曾在文章中多次夸奖这位“石头队长”的事情后,神情中瞬间写满了忧伤。 “十几年前,他就去世了。现在,家里还有俩孩子在附近的厂里上班。白天很少在家……” 话说到一半,王光套点了根烟猛抽了一口。稍稍思索了十几秒钟后,他想起了一件往事儿:“对了,王照合去世前身体很不好。记得有一年,程虹还委托过一个同组的下乡知青,给他捎回来500块钱。” 虽说平日只顾忙着劳动,打交道并不算多,但在王光套的记忆中,他对才华出众的程虹印象特别深刻。 “当时,公社经常组织报告团演讲,我平时特别爱唱,总喜欢给大家表演节目。那时候,程虹主要负责给大家演讲。”几次“同台合作”之后,王光套突然发现,程虹除了性格随和、平实,而且文艺才能出众。 说起大伙儿的评价,他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那时候,生产队里人人都夸她有才华。” 不仅如此,当初身为生产队“第一组长”的程虹,还在平时的劳动中,给王光套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清晰记得,当时程虹所在的小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铁姑娘队”,每次都是她带领大家揽下了队里最重、最难的活儿。“当时,在我们全公社,‘铁姑娘队’的队员们,绝对是人人敬佩!” 她曾是“铁姑娘队”队长 走进知青当年生活的宿舍,一块镶嵌在门头下面、写着“板厂村知青旧居”7个大红色字体的小牌子映入眼帘。这里,也是程虹当年居住过的地方。 “大家都希望这些历史建筑能保存下来。2002年的时候,我们在房子外面的墙上写上了‘知青旧居’几个字。去年,又挂上了一块牌子。”由于平时很少出门,多年来,只要有空,王光套便到几间老房子里打扫一下卫生、清理一下灰尘。时间久了,他也渐渐成了众人口中一致认可的“管理员”。 “有时候,那些来这儿插过队的人会到这里看看,我就负责接待。这里,有他们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打开右侧的房间屋门,王光套伸手轻点着墙上一张印有所有下乡知青的名单喃喃自语,这些年,所有返回过这个小院的人,他一一记得:“乔英,一个多月前回来过;朱国强,去年回来过;冯笑冬,去年也回来过……1993年的时候,程虹回来过。” 1994年8月1日,重新返回过板厂村的程虹,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难忘那片热土”的文章。她在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言语中,曾多次提到了这条带给自己美好回忆的小河流。如今,这条小河岸边依旧绿意融融,恬静漂亮。 她曾在1993年返回“知青宿舍” 2012年12月24日,一幅巨大的知青群像浮雕矗立在郏县广阔天地乡,从此,“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纪念馆”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纪念馆的馆长叫吴焕霞,出生于1956年。巧合的是,一直生活在板厂村的吴焕霞,在1975年与程虹成了好朋友。 “其实,我1974年就认识她了。那时候我在公社广播站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她在台上演讲,心里特别佩服。”由于当时板厂村是公社最知名的生产队,经常有其他生产队前来学习经验。那天,吴焕霞第一次见到了演讲台上的程虹。从那以后,她心里便把程虹当成了学习榜样。 “她文采好,有才华,每次打交道都是一次学习机会。”至今,吴焕霞依旧清晰记得,那次接触之后,她心里足足激动了好几天。 1975年初,吴焕霞被分到了板厂村驻队。意想不到的是,她不仅与程虹分到了同一个宿舍,还特别有缘,成了床挨床的好室友。 “她是进门第一张床,我是进门第二张。”从那以后,越来越熟悉的两个人成了宿舍里最要好的一对姐妹。 一次缘分,她们成了好姐妹 然而,稍嫌遗憾的是,由于广播站工作原因,吴焕霞仅在板厂村待了半年多时间。“虽说相处不算长,但这半年来,她经常照顾我。”聊起39年前与程虹相处时的点滴经历,她想起了一件铭记于心的往事。 那年春天的一天晚上,吴焕霞因身体着凉发起了高烧。半夜时分,当她迷迷糊糊从睡梦中醒来时,程虹和几名室友正满头大汗地用一辆架子车推着她往公社卫生院跑。 “按理说,我比她大一岁。可那时候,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觉得她像一个大姐姐。” “我比她大一岁,可心里总感觉她像大姐姐” ■了解一下 难忘的历史印记 上世纪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正轰轰烈烈地展开。那时候,农村有文化的人很少,在当时的郏县大李庄乡,32名有文化的贫下中农子弟积极要求到农村工作。1955年,毛泽东了解到郏县知青工作经验后批示:“一切可以到农村中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由此掀起了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边垦荒的热潮。 1968年7月15日,大李庄乡更名为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人民公社。那时,“广阔天地”的名气盖过了郏县,成为知青们梦寐以求的圣地。 ■舍友日记 “欢送会上,从来不曾掉眼泪的程虹今天哭了” 1978年2月20日,程虹因考上大学要离开板厂村。临走前,生产队为她开了一场欢送会。 “真的,认识那么久,从来没有见她哭过。欢送会上,第一次看到她流泪了……”那天的欢送会结束后,吴焕霞带着难过和不舍的心情许久不愿离开现场。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写了一篇日记:“上午给程虹开了一个欢送会。会上发言的有……从来不曾掉眼泪的程虹今天哭了。她说,经过自己努力,被大学录取了,真是感到高兴,又感到难过。高兴的是自己通过努力,在答卷上看到了满意的成绩;难过的是,将要离开待自己亲如儿女的‘家人’和朝夕相处的知青战友……” 其实,早在4天前刚听说程虹考上大学的消息时,吴焕霞就写过一篇日记。 在那本存放了30多年、早已发黄的本子里,另外一篇写于1978年2月16日的日记中,除了祝福,还包含着吴焕霞深藏心底的一份敬意:“听到程虹被录取的消息,很为她高兴……今后,我要以实际行动,向程虹学习!” 来源:郑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