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快20年了,这是第一次留沪过节。
以前倒从没想过,有朝一日可以不在父母膝下过年,不一大家子团在一起那能叫年吗,今年因为种种原因,我竟然把自己说服了。
所以,年是什么呢,是我们的成长?不,年真的是岁月,是我们无法反驳的老去。
父母还在乡下,我打电话给母亲,提醒老爸放爆竹时要格外小心,他们年纪渐长,动作迟缓,我生怕出事。
想想小时候为了我们开心,弄了那么多简版烟花,我们捂着耳朵在一边乐呵,殊不知放爆竹的危险,等我们大了,接过父亲手中的烟自己去点燃,才知道那引信瞬间引爆的威力。
母亲电话里说,你们没回来,今年都没买爆竹,我一阵酸楚。
一到过年,白发苍苍也是孩子,我们似乎从未长大。总觉得年是父母给的,他们忙前忙后,准备吃的,准备穿的,那种从腊月里就开始忙碌的氛围是带给我们最初的年的印记,从此萦绕着我们的一生。永远把最好的拿出来,成全我们长达一年的所有期盼。 老师说过,就地过年可能开启了年俗的调转,我深以为然,“原地年”可能会越来越多,他乡也会渐渐焐成故乡。
今年,这么多人留在异乡过年,没有了昔日乡村的过年场景 ,这段时间就可能变成一个普通的七天长假,睡睡懒觉,刷刷手机,把问候留在短暂的视频通话里。
不过,我还是调动了所有的记忆,把跟父母学到的过年的动作和招式一模一样地做了一遍:什么时候贴对联,年夜饭里必须要有哪道菜,初一一大早准时起来准备汤圆,然后要说吉利话等等。
这不就是我们说的仪式感吗?它简便又神圣,源远流长又能年年如新。特别是今年,第一次在异乡,让我前所未有地感受到这烟火气背后的天涯共此时。这些祖祖辈辈相传的习俗,我们得一直学着、做着。因为,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