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2|回复: 0

2025年上海居民的平均预期寿命,藏着这座城市民生发展的密码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40

回帖

8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84590

名博

发表于 2021-1-27 07: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近日提交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审查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下称《纲要(草案)》)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被写入基本原则中。


补短板:聚焦解决群众最期盼的问题

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民心工程现场推进会,大力推进16项民心工程。涉及旧区改造、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建设、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停车难综合治理等。
定名“民心工程”,意在更多地直击人心、直击“急难愁盼”,在回应关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凝聚共识与认同。
在《纲要(草案)》中,针对“老、小、旧、远”,倒排了时间节点,表示要“攻坚破解”。
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旧改,将在上海“十四五”期间取得重大突破。其中明确:本届党委政府任期内全面完成约11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到2025年全面完成约2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任务。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告别“拎马桶”时代。
蓝图有了,路径亦十分清晰:加强旧区改造土地收储和开发建设联动,引导规划提前介入,形成滚动开发建设机制。明确历史风貌保护甄别标准,加强对风貌保护资源多途径活化利用。抓紧探索零星旧里改造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市区联动、统筹平衡改造机制。去年12月,北外滩当年推出的核心区第一幅商办地块90街坊成功出让,在全市首创了第一份“出让综合约定”——将涉及规划、用地、建设、配套等具体要求整理汇总成《地块出让综合约定》,并纳入出让合同。坚持征收与规划同步谋划、规划与土地出让同步推进、土地出让与项目建设同步计划,通过统筹协调,落实土地出让“三带三含”。在全市加速推进旧区改造的进程中,这一首创将有望继续推广。
同样,在《纲要(草案)》中,“着力推进健康上海建设”被单列出来,要求“科学把握常态化疫情新特征,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等。去年11月1日起,《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从监测预警到应急处置,既往的有效经验被凝练为10章85条。这部条例诞生的起点可追溯到去年1月20日。当晚,上海确认首例输入性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一场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同步启动。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也正建起一道严密的公卫防线。
面对一次次风险与挑战,强化基础,补足短板,巩固制度,上海城市治理的战略思维愈发清晰。


提品质: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需要

在《纲要(草案)》中,有两个“十四五”民生指标值得细品。
居民平均预期寿命,目标是2025年高于84岁。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是83.66岁。
上海全市养老床位数,2025年总数将达到17.8万张。截至2020年,上海全市养老床位数为15.9万张。
《纲要(草案)》起草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和现在相比,居民平均预期寿命差距只有0.34岁,却极具意义。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常变量,在83.66岁这个已经较高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意味着上海市民的健康水平将达到一个很高的标准,也将从治病向治未病转变。”
这个数据,和第二个养老床位数据亦有关联。其背后,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养老工程,将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更代表着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上海是全国进入老龄化最早、程度最深的城市。2019年,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到户籍人口的35.2%,这个数字还在逐年上升。
和“十三五”相比,面向“十四五”的养老服务供给中,提出了具体的养老床位数目标,更指向了规范化管理、解决空置率问题,以及标准的提升。
《纲要(草案)》还提出“积极扩大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供给,进一步规范托育服务市场。”
一老一小,关乎千家万户,是上海发展进程中必须用心用情做好的民生“必答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养老、托幼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比如,自2019年底起,上海开始试点以市场化方式开展老年人居室环境适老化改造,通过加装扶手等措施,为老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又如,针对婴幼儿的托育难题,去年上海发布《上海市托育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继续推进每年新增50个普惠性托育点,到2022年,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不低于85%。
这些与“一老一小”有关的新内容,均在《纲要(草案)》得到体现并提升。其明确提出:上海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到2025年实现居家适老化改造2.5万户,到2025年力争累计新增三岁以下婴幼儿托额2万个。


强韧性:以“一流治理”提升群众获得感

“韧性”一词,首次被写入了《纲要(草案)》中,提出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共建安全韧性城市”。
所谓“安全韧性城市”,不仅要以绣花般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筑牢守好城市安全底线,还要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
作为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单位,社区是民众参与构建韧性城市的最直接载体,要提高社会适应变化的能力,推进精细化、专业化的社会治理,强化公众参与十分关键。《纲要(草案)》更对此有所强化,“鼓励市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共建共享”。其中,要加快建立“质价相符”的物业服务市场机制;推动社会管理权限和力量更多向基层下放;到2025年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20%。
而城市韧性的构筑,也重在将技术动能转变为机制效能。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中,既要高效整合资源、形成协同,也要以科技向善的理念引领转型和应用,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让老百姓有更大获得感和幸福感。
未来五年,数字赋能市民生活和社会治理,将愈加深入广泛。通过数字赋能早餐工程,上班族每天至少可以多睡十分钟。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改进医疗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拓展在线办理、线上线下审批事项,则逐渐实现了高频次、高需求的公共服务事项广覆盖。
“提升人民群众的边际感受”,亦首次写入《纲要(草案)》。据介绍,这是根据专家学者的建议采用的,意味着要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这些年,上海市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但不能回避的是,有些民生突出难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全部解决的。只有以钉钉子精神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才能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栏目主编:张骏 文字编辑:吴頔 题图来源:孟雨涵 摄


来源:上观新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2-25 00:27 , Processed in 0.03756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