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26|回复: 0

智囊王新奎①|析往事:38年来上海发展究竟有无逻辑可循(二)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16-6-6 15: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整个70年代,跟着一位满清贵族后裔学日语。文革结束后,本科才读一年就考研,一步跨入了经济学科。


高渊:那时候你刚从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


王新奎:我是1982年从复旦毕业的。我是77届,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本科考进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78年春季入学。到了1979年,遇到一个机遇,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当初说为了抢救人才,允许在校一年级本科生直接考研究生。我们华师大同学去参加考试的人很少,我去考了,考取了复旦世界经济研究所日本经济硕士研究生专业。


高渊:为什么跨越这么大,从历史学科一步跨到了经济学科?


王新奎:这个也是偶然,还有个故事。文革中,我去了崇明长征农场下乡劳动。1971年农场上调后,跟着一位老先生学日语。他是满清时代的蒙古贵族出身,他的太太是台湾人,是日本皇族和台湾上层通婚的后裔。


他年轻时就去日本留学,解放后郭沫若动员他回国,主要做医学方面的翻译工作。刚回来的时候待遇非常好,家里有6个佣人,住在巨鹿路的一幢小洋房里。文革时被抄家,全家被赶到重庆路万宜坊一个狭小的三层阁楼里,也没有生活来源了。那时他就收了三个学生,后来坚持下来是两个,其中一个就是我。每周六晚上授课,学费是5块钱一个月,解决他的医疗费。


老先生的日文非常正宗,他的太太日文更是特别好。文革结束后,他太太先移民去了阿根廷,他一直在等护照。但就在公安局通知他护照批出来的当天,因为过度兴奋中风去世了,这是那个时代无数悲剧中的一个。


当年中日关系已经恢复正常了,两国交往非常多,我们开始逐步了解日本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就想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为我国的改革开放所用,于是选择了日本经济专业。


高渊:你从本科到研究生毕业只用了4年半时间,可见当年全社会都求才心切。毕业的时候,改革开放正进入高潮,你主要做点什么事呢?


王新奎:那时候的上海,有三个地方自发聚集起一批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的年轻人:复旦、华师大和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就是后来的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当时我们经常自发组织研讨会,聚在一起探讨国家和上海的改革开放问题。开会的地方经常放在原上海德新社的房子里,当时的市委研究室等部门都在那里办公,有个很大的院子,后来拆掉,建了现在的贵都和希尔顿酒店。


80年代初,汪道涵常常晚上召集我们开会,如果是寒冷的冬夜,他会让秘书给我们一人拿一件军大衣披上。


高渊:你们是自娱自乐,还是有的放矢地讨论?


王新奎:那时汪道涵当市长,他喜欢和年轻人交流,经常叫我们到康平路市委办公楼二楼他的办公室一起聊。那时候没有暖气,冬天晚上非常寒冷,汪道涵下了班过来,叫秘书给我们一人拿一件军大衣披上,印象很深。


高渊:具体讨论一些什么问题?


王新奎:讨论的话题就是,上海怎么办?记得有一次看到香港的报纸说,上海是躺在金山上要饭吃,那么好的土地资源没有用起来。那天晚上汪道涵问我们,看了之后有什么想法?我们都提出来,要把上海的地皮拍卖,筹集的资金用来改造城市基础设施。他又问,那么卖给谁?这一问把我们都问住了,大家的市场经济的知识很缺乏,都在想,卖给谁呢?


当时已经有巨大的压力迫使上海要变革。我们也看清楚了,上海原来走的那条路,在计划经济下靠国家计划调拨来维持上海经济,已经不可能了。关键是,上海该怎么办?


高渊:当时汪道涵最头疼什么事?


王新奎:我记得汪道涵曾跟我们讲,他当市长有一个最大的烦恼,就是居民粪便没地方去。以前,上海的粪便都储存在郊区农村生产队的粪池里,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种地都用化肥了。后来实在找不到出路,就只能倒到长江口,每倒一船都要市长签字。


上海西区那些花园洋房,化粪池是建在弄堂里的,定期用卡车来抽走。后来居住的人多了,常常来不及抽,粪便就会溢出来。一到下雨天,粪水更会冲进阴沟,那时候上海的雨水管和污水管是不分的,粪水就顺着雨水管流到黄浦江,再被吸上来用做自来水。至于住在老式石库门房子的居民直接在马路边上洗刷马桶,那就司空见惯了。


我们在议论这个问题时,已经隐约预感到要出事,但不知道会在哪个环节出事。后来到了80年代末,就出现了甲肝大流行。所以我说,改革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解决老百姓碰到的最迫切、最实际的问题。


高渊:你们这种小范围的讨论,一直在持续吗?


王新奎:是的。道涵同志后来从市长位子上退下来了,他在福州路山东路口外文书店的楼上,找了一处小小的会议室,隔出三分之一作为他自己的办公室,每个星期天的上午,他召集一批在各个学科领域做研究的年轻人,一起过来天南海北地聊。


道涵同志没有架子,我们这些年轻人很乐意参加。另外还有一个原因,每次都能吃一份盒饭,饭上有块排骨,味道很好,那时候属于规格很高的。我们都开玩笑说,就是冲着这份盒饭也要去。


江泽民到上海当市长后,开始举行双月座谈会。每次开会,市长提一些他最近关心的问题,大家一起聊,气氛相当活跃。


高渊:80年代中期,江泽民同志到上海当市长后,也定期召开一个类似的学者座谈会?


王新奎:那时每两个月开一次的双月座谈会,由市委宣传部出面组织,我一开始就是成员,后面陆续有其他同志加入。每次开会都不预先定主题,想谈什么就谈什么,基本围绕当时上海的突出问题。


高渊:当时座谈会氛围怎么样?


王新奎:气氛相当好,大家都畅所欲言,有时候意见不合还会争得脸红耳赤。不过,大家都就事论事,不放在心里。那时候,学者都比较敢说话,像我们这种刚刚大学毕业的,读了一些经济学著作,思维特别活跃,更是敢说。


记得有一次大家和领导一起讨论上海的工业产值、利润和税收之间的关系问题。那时候大家还没有GDP的概念,有的同志主张要花大力气抓工业产值,因为没有产值就没有利润,企业没有利润政府就没有税收。


也有的同志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在价格双轨制下,上海的工业完全靠全国各地供应原料,因此生产越多,企业亏损就越多,企业就会把有限的计划内平价原料转移到乡镇企业去加工,乡镇企业再把利润的一部分以实物农副产品的形式返还给企业。最后一定会出现有产值没有利润、有利润没有税收的局面。当初我是持后一种观点的。


高渊:那次争论后来有没有结论?


王新奎:过了几个月,江泽民同志让市委研究室的同志来找我,这时候他已经是市委书记了。他说请新奎同志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我就写了一个报告,把我的想法理了一下。我说,价格双轨制下,不要过于追求产值,因为没有利润,要把上海那些依靠外地原料生产的加工业转移出去,发展主要依托上海自身资源禀赋的产业。我的观点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其实已经隐含了上海要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考,尽管自己也还没有想得很透。


高渊:双月座谈会一般有多大规模?


王新奎:有十几个人参加吧,基本上都是青年学者,没有长篇大论,经常争论。后来朱镕基当市委书记时,每当在双月座谈会上遇到问题大家争论不下,他会马上把有关委办负责人叫过来,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


上海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传统从那个时期开始就一直保持下来了,历届市领导都很愿意倾听学者的意见。记得徐匡迪同志任市长的时候,不但定期召开座谈会,而且每年小年夜晚上还把大家召集到市政府的食堂吃一顿便餐,聚一聚。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6-26 07:11 , Processed in 0.03428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