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69|回复: 0

百年顺昌路迎来旧改,这些老上海的市井烟火,就将成为传说……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1
发表于 2020-12-19 16: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赖鑫琳 2020-12-1905:46

      摘要:90岁的老裁缝、苏菲玛索来过的理发店、锅气十足的“江西炒米粉”,顺昌路的故事讲不完……



      在上海人的记忆里,顺昌路总是与烟火气连在一起的。北起太仓路,南至徐家汇路,这条长1.3公里的马路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

      顺昌路位于原卢湾区,过去以自忠路为界,北段叫桂林山路,南段叫菜市路,因路上建有1100平方米菜场而得名。

      1990年顺昌路上的点心廊、小吃馆连成70多米长的美食街,大饼油条、生煎小笼,上海的传统小吃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高空鸟瞰顺昌路,两旁的老房子鳞次栉比。
顺昌路所在地块签约进度已近尾声。

      1943年,整条路以福建顺昌县命名为“顺昌路”,并一直沿用至今。

顺昌路上至今仍然热闹非凡的菜市场。
一位老人在顺昌路边读报。

      从菜市场到美食街,100年来,顺昌路承载了上海的市井烟火。

      最近,顺昌路地块启动旧改征收,百年老马路也将退出历史舞台。

      抹不掉的,是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90岁老裁缝:靠一把剪刀在上海滩立足


      王贤国的裁缝铺开在顺昌路424弄的弄堂口。与其说是铺子,不如说是一个小摊。

      一张堆满布料的工作台,一架老式缝纫机,就是他的全部家当。每天早上,帘子一拉,小摊便开张了。  

      几十年来,老城厢居民衣服需要缝补修改,都仰仗老王的一双巧手。

王贤国在踩缝纫机帮客人锁裤脚边。
墙上贴着“无微信,付现金”的字样提醒客人只收现金。

      王贤国今年90岁了。他14岁开始在裁缝店拜师学艺,21岁那年从老家宁波来到上海,在城隍庙的时装店当过裁缝,也曾给客人上门做衣服,后来政府鼓励做个体户,他就在顺昌路祥顺里弄口开了一间8平方米的裁缝铺子,一做就是41年。

王贤国所使用的线轴充满了年代感。
王贤国在听客户的要求。

      “以前人们都是排着队来做衣服的,那场面真是盛况空前。”那是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生活的变迁最先体现在衣着上。

      后来伴随着时代发展,买衣服的人多了,做衣服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老王始终凭着他的手艺,缝缝补补地养活了一家人。“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能赚七八千,少的时候三四千。”

王贤国的裁缝铺子就设在顺昌路424弄弄堂口。
泛黄的营业执照。

      靠着一把剪刀,老王养大了4个儿子,如今他和老四一家人住在铺子上面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

      弄堂口每天人来人往,不断有老居民来改衣服,也有年轻姑娘抱着时髦的衣裙来光顾。马上要搬走了,那缝纫机的回响也将永远消失在弄堂里。


和平美发厅:剪出上海最时髦的发式


     小篮子里堆满了彩色的发卷。这种给人烫发用的卷子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它们与和平美发厅一样,已经有70岁高龄。

和平美发厅外景。
年代感十足的卷发棒。

      红色的皮座椅,贴着白瓷砖的墙面,橙色的烫发罩子,美发厅室内仍保持着30多年前的样子。

      店内墙上贴着苏菲玛索的照片。“苏菲玛索曾经在我们这里拍过广告,电影《纽约纽约》也在这里取景。”说起美发厅的”光辉史”,王老板总是滔滔不绝。

理发店内贴的明星照片,很多明星拜访过这家理发店。
作为理发厅的负责人,王老板(中)总是习惯性地站在收银台的位置,随时准备给理发师发定价票。

      今年68岁的王老板从1990年就开始接手这家美发厅。“鼎盛时期店里有20多位理发师,每天都热闹得不得了,年轻的姑娘、帅哥都喜欢往这里钻,店里做出来的发式是当时上海滩最时髦的。”

      如今,美发厅里只剩5名理发师,都是临近退休或者已退休的老职工,顾客都是附近的居民。
方师傅在给一位老人洗头。
一位阿姨在和平美发厅内烫发。

      “来我们店的大多是几十年的老客人,有些人现在已经去世了。”王老板说,改革开放以后,店里就很少年轻客人了,“年轻人花样多,老顾客都是’对号入座’的,你不需要说做成什么样子,理发师和顾客都有默契。”

      不管外面的市场如何发展,和平美发厅始终保持着最实惠的价格,烫一个头最贵200多元,最低100多元。
王老板在展示美发厅的定价单,这些定价单从美发厅营业开始,就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附近地块的搬迁,和平理发厅人挤人的盛况荡然不在。

      ”现在顺昌路在拆迁,居民搬走了很多,店里也冷清了不少。等生意下来了,我们店就不做了。”望着店门外的那条老马路,王老板说自己没有不舍,因为不舍也没有用。

      “我老了,该退休了。就像这条马路,也是时候退出历史舞台。也许它会迎来华丽转身的一天,只是不知我还能不能看得到……”


江西饭店:这里的烟火味很浓


      顺昌路街转角有家红色招牌的江西饭店,一碗江西炒米粉,是很多食客念念不忘的味道。“看到店门口那根高高的烟囱吗?那是猛火爆炒的风格。”当地居民告诉记者。

李魁元和妻子一人一个锅在炒菜,旁边的女儿一边切菜一边处理外卖订单。
店里很受欢迎的江西炒米粉。

      炉灶前,李魁元和老婆正热火朝天地炒着菜,旁边的女儿一边忙着切菜,一边大声报着外卖订单号,儿子和女婿则负责送外卖。一家子撑起了这家店每天火爆的生意。

      李魁元是江西抚州人,在顺昌路经营这家饭店已经16年了。1995年,他们一家来上海打工,收入低微,生活也不自由,而最不适应的是吃饭问题——江西人喜欢吃辣,他们吃不惯上海菜的口味。

      “索性我们自己开一家江西饭店吧!”他和老婆商量。于是,夫妻俩在顺昌路上借了个门面,还专门去学了厨,红红火火的江西饭店就这样开起来了。

一桌客人慕名从浦东过来吃饭,拼了桌子,点了一桌子菜。
李魁元的女儿在分装米粉。

      小小饭店虽然环境简陋,但胜在菜色地道,吸引了很多食客慕名而来。

      “辣椒和梅干菜都是专门从江西老家带过来的”,饭馆经营开销大,赚不了多少钱,但李魁元一家却觉得满足。“小饭馆让我们在上海有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

江西饭店外立面的大烟囱很抢眼。

      拆迁在即,但江西饭店每天的外卖订单依然纷至如潮。“能做一天算一天吧。”李魁元说,“如果顺昌路拆迁了,我们就回老家去,只要炉子不灭,生活还能继续下去。”


夫妻档:“我配眼镜老婆修表”


      “今早有一副眼镜要做掉,客人马上要搬家了”,刘师傅头戴一顶灰色的画家帽,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在一架镜片打磨仪前忙碌着。

      在他身后的玻璃橱柜上挂满了各式钟表。老客人们都知道,这是一家经营了40年的“夫妻档”。

一位客人从刘新望手里接过新配的眼镜。
妻子忙不过来的时候,刘新望也会帮助客人做一些换表带之类的简单活。

      40年前,刘师傅曾是一名动画师。“我给动画公司画了20多年动画,一个月能赚一万多元。”

      2003年,靠画画赚到“第一桶金”的他,用20万元积蓄买下了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就是为了圆一个夫妻俩共同开店的梦。

      老刘修眼镜,妻子修表,成了顺昌路的一段佳话。“我妻子的父亲是做钟表的老师傅,她从18岁就开始修表,现在也是老师傅了。”老刘说,过去修理钟表和眼镜都是放在一家店里的,后来才拆分开。

      “开个小店,靠手艺吃饭,比一般工薪阶层收入高一点。如今我儿子也跟着妻子学修表,算是传承家族手艺了。”

刘新望在给客人赶制一副无框近视眼镜。
刘新望和妻子一起经营了20年的钟表眼镜店。

      顺昌路拆迁,小店能拿到一笔补偿款,刘师傅说准备用这笔钱给儿子买婚房,但有些东西是带不走的。

      ”我们刚搬过来时,儿子才10岁,我们一家人最美好的青春都在顺昌路了”,他们计划以后把店面搬到离顺昌路不远的徽宁路,夫妻俩还继续搭档修眼镜和手表。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驰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86@qq.com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赖鑫琳 摄影报道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4-11-1 19:29 , Processed in 0.03896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