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7月,毛泽东离开上海去湖南。临行前毛泽东曾要求陈独秀今后多给他寄些书去。陈独秀没有爽约,1920年9月,《新青年》复刊,11月《共产党》秘密创刊。陈独秀多次将这些刊物寄到湖南,并督促他尽早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毛泽东在湖南建立“文化书社”缺少资金,陈独秀亲自出面慷慨相助。在同文化书社正式签约进行出版物交易的11家出版社中,陈独秀作“信用介绍,免去押金”的出版社有新青年社、亚东图书馆、群益书社等好几家。1921年1月13日毛泽东亲手创建的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
1921年4月,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到上海,专门拜访了一位27岁的年轻人———李汉俊,同行的有日本《大阪每日新闻》的记者村田孜郎。李汉俊原名李书诗,中共一大就是在他哥哥李书城的寓所里召开的。1904年,年仅12岁的李汉俊就到日本留学,1918年底回到上海与戴季陶共同编辑《星期评论》。芥川龙之介在《上海游记》里写道:“李氏乃身材不高之青年,发稍长,长脸,血色不足,目带才气”。芥川认为:“李氏年仅二十八岁,按信条应为社会主义者,上海‘少年中国’代表人物之一。”
是的,在当时的中国,在上海,已经聚集起了这么一群随时准备用自己的血肉身躯在荒野播种,随时准备掏出自己的心当火把,点亮着去照耀这个世界的青年人……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这是划时代的大事件
1920年5月初,陈独秀、俞秀松、李汉俊、陈公培、沈玄庐、施存统、王仲甫等7人在老渔阳里2号聚会,商议成立“社会主义研究社”。其实陈独秀发起成立这个研究社,初衷是加快翻译出版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作。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就是社会主义研究社出版的刊物第一种。此外还有沈雁冰翻译的列宁《国家与革命》(他只翻译完成了第一章),恽代英翻译的考茨基《阶级斗争》,李季翻译的柯普卡《社会主义史》,李汉俊翻译的马尔西《资本论入门》等。
陈独秀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早期组织
6月,社会主义研究社在陈独秀寓所至少召开了2次会议。据俞秀松回忆:”1920年春,我们曾想成立中国共产党,但在第一次会议上我们之间未达成一致意见,这一次努力未能成功。过了一段时间,在第二次会议上,我们宣布了党的存在。”
据张申府回忆:1920年中旬,李大钊和张申府在北京收到陈独秀的来信。陈独秀解释说:在开始酝酿建党的时候,除有信仰共产主义者外,还有胡汉民、戴季陶、张东荪等人以及一些无政府主义者,所以叫“社会党”,叫共产党怕他们接受不了。现在他们都退出了,是叫社会党还是共产党,他拿不准,要同李大钊和张申府商量。
李大钊告诉张申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已称共产党了,其他一些国家原叫社会党的也正改称共产党,你回信给陈独秀,不要叫社会党,就叫共产党。”张申府不仅写了回信,这一年暑假还专程到上海与陈独秀讨论建党的事。
时间进入了1920年的8月,暑气升腾,但中国革命的热气似乎更高!让我们记住这一庄严而神圣的时刻:8月初的一个早上,17名身着长衫或穿着西装、年轻的或已经不再年轻的男子鱼贯进入了挂着《新青年》出版社铭牌的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他们是李汉俊、李达、邵力子、沈玄庐、施存统、俞秀松、陈公培、陈望道、赵世炎、李季、袁振英、周佛海、沈雁冰、李启汉、刘伯垂、杨明斋等,自然还有陈独秀,参加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成立大会。(在2010年《党史文苑》“陈独秀创建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始末”一文中,17人中无赵世炎、李季、刘伯垂。另3人为林伯渠、李中、沈泽民,笔者采用的是唐宝林《陈独秀全传》中所录的名单)没有史料证明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出席了这次会议。但他的翻译、俄籍华人、俄共党员山东汉子杨明斋是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参加会议的绝大多数人是在上海工作生活的,但也有一些人是因维经斯基的要求由陈独秀出面邀请从外地赶来的。之后他们也带着建党的任务去了外地。像施存统与周佛海去了日本,赵世炎与陈公培去了法国,刘伯垂去了武汉。大会一致推选陈独秀为书记。大会通过的各项工作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是《新青年》作为上海发起组公开的刊物尽快复刊,同时立刻筹建出版一个党的秘密刊物,从思想上与理论上指导各地建党。9月1日停刊已有4个月的《新青年》复刊,在当时所有的出版物中采用了文章横排与加新式标点符号,令人耳目一新。陈独秀发表了《谈政治》一文,论述了“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的合理性。《新青年》上开辟的“俄罗斯研究”专栏,主要译载当时世界各国报刊对苏维埃俄国的介绍与俄国革命理论研究,翻译者几乎都是上海发起组的成员,如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雁冰、杨明斋等。
中国共产党宣言
其二是组织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陈独秀特别委派上海发起组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负责这项工作。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即原维经斯基的寓所成立,首批成员有8人。
在建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同时,陈独秀与维经斯基商议决定,在新渔阳里6号挂牌开办了一个“外国语学社”,并在报上公开招收学生。这可以讲是中共历史上最早的一所“党校”。学社由杨明斋负责,主要由他与维经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教授俄语。此外还有英文与日文两个班,由李达、李汉俊、袁振英等分别任教。
其三是开展工人运动。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最集中的地方,上海发起组的成员十分重视工人运动。8月15日,《劳动界》周刊创刊。8月17日,《民国日报》在《劳动界出版告白》一文中明确指出:“此周刊由陈独秀与李汉俊两君发起”,“宗旨在改良劳动界的境遇……”
10月3日,在新渔阳里6号召开了上海机器工会筹备会,到会的有上海各厂代表七八十人。陈独秀、李汉俊等上海发起组成员以“参观员”的身份出席了会议。陈独秀还为这个工会草拟了章程。11月21日上海机器工会正式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工人有上千人。陈独秀与孙中山、戴季陶等一道出席了大会,并发表了演讲。孙先生的演讲长达2小时,但工人无一退场。随后上海发起组还帮助印刷、纺织等各界工人成立了自己的工会。
1920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的纪念日,上海发起组的内部机关刊物正式出版,由李达担任主编。该刊物开宗明义取名《共产党》,第一期就印了5000册。这是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表明“共产党”的大旗第一次在上海、在中国正式举起。
取名“共产党”不是陈独秀一个人的主张,而是集中了当时最先进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智慧。前已说过,陈独秀曾写信给李大钊与张申府征求过意见:新建立的组织叫“社会党”还是“共产党”?李大钊明确指出叫“共产党”。(《俞秀松烈士日记》及张申府《一大前后》)毛泽东也曾和远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商量过新成立的党的名字,蔡和森回信说“就叫中国共产党”。
陈独秀在《共产党》创刊号发表了创刊词《短言》,文中说:“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来,非由生产劳动者全体联合起来,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国外国一切资本主义,跟着俄罗斯的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式不可。”
几乎就在《共产党》杂志创刊的同时,陈独秀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宣言》。非常可惜,这个宣言的中文稿已经遗失,但在20世纪50年代苏共中央移交给中国的档案中有它的俄文稿。翻译者特别注明:“这个宣言是中国共产党在去年(即1920年)十一月间决定的。”在这个“宣言”里,中国共产党人以宏大的气魄表明了他们的最终理想是“建立一个没有经济压迫、没有政治压迫、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
有人将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比作中国共产党的“胚胎”,或者“产房”。其实它更像是在漫漫长夜里升起的一道璀璨霞光。一个伟大的“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很快就要到来。
本版连环画,作者罗希贤,选自文汇出版社《画说中共“一大”》 本文组稿:许云倩 编辑:伍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