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0|回复: 0

郭沫若:多年“无党派”中共秘密党员(11)

[复制链接]

8877

主题

20

回帖

3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1183
发表于 2020-7-5 10: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7-02-27 来源:上海党史  作者:辽宁日报

爱女郭庶英为父正名(3)



    关于父亲的争议

  一、郭鲁恩怨

  回应:“真正提出建立鲁迅纪念馆的人是郭沫若”

  上世纪30年代初发生“革命文学”论争时,郭沫若化名“杜荃”撰文《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攻击鲁迅。郭庶英说,郭沫若与鲁迅都曾用笔墨相讥,但后来郭沫若识大局,对鲁迅是充分肯定的。1936年8月,郭沫若写《搜苗的检阅》,有意向鲁迅表示歉意。“先生实在是一位宽怀大量的人,是‘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的。因此我便感觉到问题解决的曙光。”只可惜,当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两人的隔阂未能消除,甚至一生也未谋一面。

  郭庶英透露,真正提出建立鲁迅纪念馆的人,正是郭沫若。“我在新加坡演讲时有人提出郭、鲁的矛盾问题,鲁迅纪念馆的人怕我说不好,从后头跑到前头来,让我强调这个问题。”

  二、应酬之作

  回应:不为留名,完全是当时的需要

  1966年“文革”爆发时,郭沫若表态:“拿今天的标准来讲,我以前所写的东西,严格来说,应该全部把它烧掉,没有一点价值。”这句话因有“自保”之嫌,对他的声誉造成影响。对此,郭庶英解释,这一自我批判的态度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色彩,是父亲始料未及的。如果说用“推陈出新”或“凤凰在涅槃中永生”来看这句话,它是彻底的。

  对于郭沫若有很多应酬之作的质疑,郭庶英说:“他是一个随和的人,我亲眼看见很多记者来访求稿,时间紧,父亲应急成稿,使大家能完成任务。面对重大政治事态要求各单位处级以上干部均要表态时,父亲为避免长篇赘述,也用诗句完成。这个事情,在那种情况下没什么利益,也无关大局,所以表态时他也写几句诗,不是为了留名,完全是当时的需要。”

  三、抛妻弃子

  回应:“完全是不公平的”

  1937年,郭沫若与日本妻儿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归国抗战,此举被很多人定为抛妻弃子。郭庶英回忆,1948年,在香港她第一次见到了郭安娜。“她到香港看到我母亲,当然很痛苦、很茫然,在夏衍做思想工作下,她也没有多说什么。”“1937年,父亲穿着和服睡衣,晚上跟孩子们吃完饭,走的时候吻了安娜的额头,到船上才有人接应他,换了衣服回国。在那种情势下,他不可能说,因为一走漏风声就被抓。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单线联系,当工作需要你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情。说他抛妻弃子,完全是不公平的。我认为,一个男人投身于革命事业,只要革命事业需要,也可以有新的选择。”郭庶英说。

  四、扬李抑杜

  回应:“这种看法是狭隘的”

  1971年,郭沫若暮年创作《李白与杜甫》,其中“扬李抑杜”被批为迎合毛泽东之作。对于这一发难,郭庶英说,父亲从小就喜欢李白,毛泽东也喜欢李白,这就是迎合吗?这种看法是狭隘的。“他要是迎合毛泽东,犯不着给毛泽东改诗词,毛泽东发表诗词之前手稿让郭老改,他就改了。他也没有完全否定杜甫。”对于父亲在连丧两子的1968年之后撰写这部书,郭庶英说:“在当时,他自己能够把两个伟大诗人摆出来评述一下,就够不简单了。当时谁在那儿做学问?还有自己那么大的观点。他考证李白的出生地在巴尔喀什湖碎叶城,为了李白的出生地,他跟苏联争论版图问题。一般人一本书能吃一辈子,何必去惹是生非?他真的是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连载完)


更多资讯请点击关注:老辰光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老辰光网   

GMT+8, 2025-4-3 09:44 , Processed in 0.035593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