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7 来源:上海党史 作者:辽宁日报
郭沫若在1958年12月公开宣布入党以前,一直以“无党派民主人士”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其实,早在1927年8月,他就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所迫,曾长期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以致有人怀疑他已“自动脱党”,所以才在建国后“重新入党”。 1978年6月,郭沫若逝世后,经中共中央调查取证,才搞清楚历史真相。原来,郭沫若一直是一位“无党无派”的中共秘密党员。
“四·一二”政变前发表讨蒋檄文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誓师北伐。郭沫若在周恩来、孙炳文等人的推动和推荐下,毅然投笔从戎,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开始以国民党左派人士的身份投身于国民革命。同年10月,经邓演达提议,郭沫若被蒋介石任命为政治部副主任,随即前往南昌主持政治部在总司令部行营和江西方面的工作。
当时,郭沫若直接在蒋介石手下工作,蒋介石欣赏郭沫若的才干,希望他可以成为自己信赖、倚重的幕僚。然而,事与愿违,郭沫若并非趋炎附势之人,他在政治上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与蒋介石共事,使郭沫若逐渐看清了蒋介石的庐山真面目。3月31日,郭沫若奋笔疾书写了著名的讨蒋檄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公开宣布了与蒋介石的决裂。
在蒋介石发动“四·—二”政变之前十多天,郭沫若的这篇讨蒋檄文犹如一颗巨型政治炸弹,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在大革命失败前后的血雨腥风中,郭沫若是第一个公开站出来反蒋的文人。
恼羞成怒的蒋介石下令缉拿郭沫若,声称:“郭沫若趋附共产,甘心背叛,请开去党籍,通电严拿归案惩办。”郭沫若随即被开除国民党党籍,成为了一名在逃的“政治犯”。
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郭沫若公开举起反蒋的旗帜,他与共产党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到上海向周恩来汇报了蒋介石在九江、安庆捣毁党部、工会,屠杀民众的严重情况,并劝周恩来迅速离开上海。周恩来联系到宁波、杭州、南京、上海等地发生的类似郭沫若反映的情况,随即会同赵世炎、罗亦农等人起草了致中共中央意见书《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但没有被接受,大革命最终归于失败。
大革命失败后,周恩来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与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并领导了南昌起义。郭沫若于8月3日晚到达南昌参加起义,并被委任为新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席团成员、宣传委员会主席、总政治部主任。随后,在起义部队南下至瑞金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李一氓作为介绍人,与贺龙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据李一氓后来回忆:“在瑞金的时候,周恩来同我商量,要介绍郭沫若入党。究竟是郭沫若提出在先,还是组织上要他入党在先,现在无从说起。我看这不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当时对郭沫若来讲,入党的时机已经成熟了。”当时,不管郭沫若是主动还是被动入党,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时候,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毅然参加了共产党,这的确需要巨大的勇气和胆量,不是一般常人所能做到的。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利后,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底去了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流亡生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郭沫若忧心如焚,一心寻求时机回国抗日。时至1937年5月18日,长期为郭沫若回国一事奔走的挚友郁达夫,一日之内给郭沫若连发两信,信中写道:“今晨因接南京来电,嘱我致书,谓委员长有所借重,乞速归。”
原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随着国共关系的改善和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国民党内开明人士如陈仪、邵力子、张群、何廉、陈布雷等人不断向蒋介石“进言”,要求取消对郭沫若的通缉令,允许他回国为抗日贡献力量。经过不懈努力,蒋介石终于答应了。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郭沫若毅然忍痛抛下心爱的日本妻子安娜和五个孩子,于7月25日离开日本,三天后回到上海。
几天后,国民党政府登报取消了对郭沫若的通缉令。此后,郭沫若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