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7日 记者李铮、张逸飞)
2013年以来,每到清明节,中航工业沈飞公司员工们都会自发到前董事长、总经理罗阳的塑像前悼念。
2012年11月25日上午,胜利完成中国首次航母舰载机着舰任务的“辽宁号”缓缓驶入港口。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孟军在辽宁舰上向码头望去,激动地说:“老罗快过来看,沈飞的弟兄们在向你招手呢!”
见罗阳脸色不太好,孟军询问:“要不要找医生看一下?”罗阳摇摇头。9时04分,罗阳慢慢走下辽宁舰。罗阳坚持跟一整排等候的人挨个握了手。
一个多小时后,载着罗阳的车辆疾驰奔向大连友谊医院。在离急诊部不到100米的地方,罗阳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罗阳,你太累了。”妻子王希利失声痛哭,在场者无不动容。王希利没能见到丈夫最后一面,就连他俩的最后一次对话还是在电话里,说的是工作。
11月24日下午,王希利刚要出门,家中电话铃声响起。“你在呀,太好了!”听筒里传来丈夫罗阳久违的声音。王希利怔了一下。已经一周没有罗阳的消息了,她最关心的是丈夫的身体能否吃得消。然而,话到嘴边,脱口而出的却是:“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非常好,特别好!”罗阳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王希利也被罗阳的情绪感染着,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航母上不能随意和外界通话,只能用特殊的电话卡打座机,这也是罗阳上舰一周只能和妻子联系一次的原因。“家里怎么样?”他轻声问。罗阳离家的这些天,王希利边忙工作,边照顾病重的母亲,把家庭重担都扛在自己身上。这句话让她的情绪突然激动起来:“你这么累,身体也不好,到底图什么?”
电话那头沉寂了片刻,一个声音平静地回答:“工作嘛。”罗阳知道,不用给妻子讲什么大道理,她都懂,她只是在心疼自己的丈夫。
“记得给女儿打个电话啊!”在若有若无的涛声中,夫妻俩人生中最后一次通话匆匆结束。
罗阳走了,但他的梦想还在,他把一切奉献给共和国航空事业的精神还在熠熠生辉。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航工业沈飞公司的生产任务产生了巨大影响。为按时完成国家任务,沈飞公司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复工复产——一台台机器恢复运转,一间间车间亮起灯光。
《 人民日报 》( 2020年05月07日 记者 王金海) 2012年11月25日,身为歼15飞机现场研制总指挥的罗阳,在圆满完成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出海执行歼15舰载机首次起降训练任务,返回大连当日,突发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不幸以身殉职。
罗阳生前担任中航工业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带领团队相继实现六型飞机成功首飞,顺利完成两型飞机设计定型,并批量交付部队形成战斗力,用5年时间奋斗出一条军机研制的新路。他积极探索新机试制新模式,成立了新机试制快速反应中心,极大缩短了新机研制周期,注重无图制造技术等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应用,推动我国航空制造技术水平快速发展。
罗阳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航空事业,他对党忠诚、矢志报国的政治品格,敬业奉献、勇于担当的高尚情操,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成为沈飞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大家为实现航空强国梦想而拼搏。在罗阳事迹和精神鼓舞下,沈飞公司先后涌现几十名专业领军人才和多名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罗阳去世后,辽宁先后创作广播剧《照片中的记忆》、音乐剧《罗阳》,编辑出版《航空报国英雄——罗阳》《沈飞骄子》《航空梦 复兴梦》等图书,制作电视专题片《海天报国魂——向航空报国英模罗阳致敬》和MV《我的英雄——罗阳》等。辽宁省委宣传部创新运用微博、微电影、微视频等新媒体宣传罗阳同志先进事迹,在东北新闻网开设专栏,将他的事迹和精神真切传递给网民。
2018年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罗阳“改革先锋”称号。辽宁举办了“光影罗阳——航空工业英模事迹图片展”专题展览,并在“筑梦路上砥砺前行——辽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展”“辽宁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中设立专题展示区域,集中展示罗阳先进事迹及代表性实物,为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