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5日 记者谭畅)
“这枚沉甸甸的奖章既是对父亲一生奉献的巨大褒奖,也是对后来人的莫大激励,要继承父辈的遗志和精神财富,努力做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的‘奋斗者’。”2019年9月25日,在人民大会堂为父亲郑培民领取“最美奋斗者”奖章后,郑海龙在社交软件写下上述文字。
郑培民,生于1943年7月,196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曾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职务。
20世纪90年代初,郑培民从湘潭市委书记调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他率领全州干部群众紧紧围绕扶贫开发这根主线做文章——力推农业生产新技术,实现粮食自给;引进大电网,破解制约发展的电力因素;为偏远山村通水通电……
两年多时间,郑培民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住过30多个乡镇。除去在省里州里开会、办公的时间,在“开门见山”的湘西,这组数字意味着他很少有时间休息。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在抗洪一线坚守数十天。他坚持靠前指挥,情况紧急时,甚至上前线搬麻袋抢险。400公里的长堤他踏过不止一遍。回到家里,掉了20多斤肉的郑培民对妻子杨力求说:“这次抗洪,是对我生命极限的挑战!”
分管干部工作时,和他有过接触的干部都反映,郑培民不居功、不诿过,敢于承担责任;他当面敢于批评人,背后却保护人;在他手下工作,觉得踏实。
郑培民在大是大非面前经得起考验,在小节上同样能固守节操。工作调动搬家、儿子升学、女儿出嫁等,他从不张扬,坚持“不给别人一点送礼的由头,不让自己有半点腐败的念头”,始终做到防微杜渐。
2002年3月11日,郑培民在参加十六大“两委”人选考察工作时,因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享年59岁。
在担任领导职务的近20年里,郑培民心系人民群众,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赞誉。
《 人民日报 》( 2020年04月15日 记者 申智林) 翠柏掩映中,黛瓦灰墙的建筑露出它古朴的容貌,琅琅的读书声穿过高大的拱门,飘向四野。拱门之上,“培民学校”四个大字,诉说着这里的人们对郑培民难以割舍的感情。
上世纪90年代,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作期间,郑培民跋山涉水,四上凤凰县火炉坪村,帮助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关心困难群众,带领乡亲们脱贫。在2002年他去世后,当地干部群众不忘他的恩情,将火炉坪中心完小改名为“培民学校”,以永远纪念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干部。
走进校园,教学楼上,“弘扬培民精神”的标语鲜艳夺目;图书室里,讲述郑培民生平事迹的书籍,是老师同学翻阅最多的图书之一。
离学校几百米远设有一座郑培民纪念馆。60平方米左右的展厅展示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以及郑培民生前遗物等。
玻璃柜里,展出了郑培民在湘西工作时记下的日记。密密麻麻的文字中,满是郑培民对湘西群众的深情厚谊和对湘西建设发展的思考。展品中那双破旧的解放鞋则告诉人们,这些文字来源于何处。
因为离得近,凤凰县委将纪念馆的日常管理责任委托给培民学校。“为了传承好培民精神,我们在职和返聘的全部14名老师,人人都是义务解说员。”培民学校校长吴艳萍说。
如今,纪念馆已经成为湖南省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凤凰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每天都有许多干部群众到纪念馆参观,学习郑培民事迹,传承他的精神。碰到有需要的,老师们和其他志愿者就会义务讲解。“去年一年,我自己就讲解了起码六七十次。”培民学校教师吴孟芝说。
纪念馆后方,在一块苍柏环绕的天然石坪前,立有一座高2.48米的郑培民铜像。“每个月的党日活动,都有党组织到这里来举行活动;每年的清明和春节前后,都有许多党员群众到这里缅怀郑书记,以至于这块石坪都站不下。”吴艳萍说,学校也会定期组织孩子们到这里瞻仰。
十几年来,70多岁的村民龙志文每年清明节都到这里来祭奠郑培民,他说:“山里的群众永远挂念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