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一)】
1953年3月5日,一位国外的革命领袖逝世,哀思之余,他突发奇想:革命伟人干的都是大事业,我是个小小刻字工,干不了大事业,但在做小事上,我的能力到底有多强呢?
他顺手将手边的《新华字典》打开,从前面翻到后面,字的笔画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翻阅到一个繁体的“龙”字时,他忽然停住了。心想:这个繁体“龙”字笔画虽多,但我能不能在一只六号铅字上(横截面积如一根火柴棒大小),刻上4个繁体“龙”字,用它来测试一下自己的本事和能力?那时候年纪轻,眼力也确实好,不用放大镜,他仅用半天工夫就刻成了,用牙刷刷干净铅字上的碎屑,打印出来一看:4个繁体“龙”字,赫然在目,相当清晰。成功啦!
次日,他拿着这只六号铅字,反复揣摩,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但是这种成就感带给他的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他发现,“龙”字笔画虽然多,但大多数是横画,其他笔画太少,没有代表性,不稀奇,算不上真本事!
他又重新打开《新华字典》,开始对繁体的“龟”字打起主意。他发现“龟”字里面,横、竖、点、撇、勾等基本笔画都有,比繁体“龙”字更有代表性。于是他又重新操刀,向4个繁体“龟”字进军。
毕竟是在2至3毫米见方的铅字上刻字啊,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经过一次次失败、挫折,4个繁体“龟”还是被他刻成功了!他认为这才体现了他当前的功力和本事,此时,他才真正坦然地享受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众人的眼光是敏锐的,一致称赞小姚的那幅标题字“秀气,大方,新颖!”“是做标题最好不过的字体”……他们称它为“姚体”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印刷字库里仅有宋体、黑体、楷体和仿宋体四种字体,且多是方体字,品种单一,远远满足不了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业蓬勃发展的需求。新文化的发展需要更多新字体来装饰美化版面,丰富文化生活。
1958年初,各行各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他那份“从不安分的心”,重新又开始寻觅、躁动起来。
有一天,他随意拿来几只老宋体字玩味、揣摩,偶尔用放大镜一看,发现这些字竖画的右肩是圆的,而横画的起笔处则是斜的、方的,且呈两头粗、中间细的形状。这同他平时操练的书法运笔多么相似啊!这些奇特的发现,让他好几天都没有睡好觉。是啊,自己天天都在同汉字打交道,从来就没有感觉到这些字有什么奥妙,早已习以为常,现在感觉到这里面似乎有文章好做。此后,除了上中夜班时完成必要的刻字任务外,研究和思考各种字体的特性和规律,几乎就成了他业余生活的全部内容。
车间一隅,玻璃窗下那张小小的刻字桌旁,不论白天黑夜,不论车间里有人还是没人,都有一个瘦削高挑的小伙,面前摆放着各种字体样本,埋头在一盏橘黄色台灯下,不停地刻字。他刻刻看看,看看刻刻,反复揣摩各种字体让人喜爱的缘由:楷体字在于它的柔和,仿宋体在于它的秀丽,黑体字在于它的浓重,而最古老的老宋体,笔迹又是那么的刚劲挺拔。各种字体,尽显各自的艺术魅力。
他又想:那我能不能也来创造一种新的字体?老宋体横画右端的三角能不能去掉?竖画右肩的圆肩改成方肩,给人的感觉又如何?以往方形的字体能不能改成长方形?
尽管废寝忘食地思考研究很辛苦,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兴趣所致,不过是自己刻刻玩玩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
转眼半年多过去。有一次,他路过厂部办公室门口,刚从外地参观学习回来的胡子衡厂长对他说:“小姚,兄弟省市报刊印刷厂都在搞字体创新,我们能不能也搞一些新的字体啊?”他犹豫了一会儿,回答说:“我早先也搞了几个新型字体,不过还不知道行不行?”“你快去拿来给我看看!”
他连忙奔到排字车间,将散落在抽屉里的几个铅字拿去给厂长看。谁知这一看,厂长办公室里就像炸开了锅似的,在座的几位正、副厂长们都围过来,一致说:“好!好!”排字车间主任立即接到了指令——“叫小姚马上刻一幅标题字出来,明天就贴到‘贴报栏’里,广泛征求编辑、记者们的意见!”
报社二楼过道处的“布告栏”,是每天报社上下班人员必经之地。这天,“布告栏”贴出的不是公告,却是两大幅标题字,并要求大家评论:一条是小姚的,另一条是在他的要求下,请另一位刻字老师傅刻的。
众人的眼光是敏锐的,一致称赞小姚的那幅标题字“秀气,大方,新颖!”“既有创新,也有继承!”“是做标题最好不过的字体”……
一炮打响!
用什么来命名这幅字体呢?一次职工大会上,胡子衡厂长激动地说:“在我国古代书法家中,颜真卿有‘颜体’,柳公权有‘柳体’,如今我们的青年职工姚志良发明创造了新的字体,为什么不能称它做‘姚体’呢?!”
那年他才27岁!
1958年10月1日,《解放日报》 第六、七、十、十一版等多处版面上,姚体字以鲜艳的套红呈现,不少读者惊呼:“奇迹!奇迹!”
“姚体”字问世后,在上海报刊印刷界引起轰动,并迅速由华东各省市报刊,扩展至全国各省市报刊印刷界。
在“姚体”字的启迪下,印刷字体先后又出现了长黑体、长宋体、扁黑体、扁宋体和隶体等许多新颖的变形字体,使我国印刷字体改革创新走上了繁华兴盛之路。
时光荏苒。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打开电脑中文字库,“小姚体”总会在那里闪闪发光,吸引人们点击、敲键……
“姚体”字发明人姚志良,今年已是85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每当回忆往事,总是举起他那不停颤抖着的手说:
“我的一生知足矣!我的一生活得值了!要知道,我不过是个小小的刻字工人……”
是啊,他不过是个“小小的刻字工人”,一个平凡的人。但是从他身上,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人生价值,有了生动的诠释。他发明创造的“姚体”,仍将流传于世,尽管享受着他奉献的人,绝大多数并不了解他是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