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0年03月13日 17:54:24 来源:文汇网 作者: 张晖
长征过程中直至到达陕北之后一个时期,林彪虽然也曾几次违背毛泽东意愿,甚至与毛泽东发生争论(长征到达陕北后,林彪不顾毛泽东反对,曾执意要去陕南、晋东南打游击),但在几次比较紧要关头,林彪坚定的支持和明确的表态,毛泽东还是看在眼里的。1966年6月10日,毛泽东同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谈话时,还提到这点:“林彪同志同我一道,赞成我。他是在朱德领导下的队伍里,他的队伍拥护我。我自己秋收暴动的队伍却撤换了我。同我有长久关系的撤换了我,同我不大认识的拥护我。” 尽管林彪也时有乖违,但有学者认为,就毛泽东来说,这“始终也没影响到他对林彪的喜爱和重用,这种过分的信任甚至导致了偏爱,成了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并最终产生了任用非人的恶果”。
对林彪来说,“他对毛泽东的批评一直是不服气的,两个人的私人感情和关系出现了裂痕。从这场争论中,他吸取了一个教训:公开与毛泽东对抗是要不得的、不明智的,最后倒霉的只能是他自己。于是,他开始揣摩毛泽东的思想、动向、好恶,研究对付毛泽东的办法。城府之深,深不可测。这就是那个内心世界极为复杂的林彪的另一面,也是更为真实的一面”。
悟到了“真谛”的林彪,在庐山会议上第一次直接指责多年来的老上司彭德怀,而且一改往日对彭老总的尊重,言辞犀利,不留情面,无限上纲,以一种栽赃诬陷的口吻说彭德怀这回是招兵买马,是野心家、阴谋家、伪君子。“他处处打着维护毛泽东的旗号,危言耸听地将彭德怀写信一事提到彭要篡权、取毛泽东而代之的高度,这不仅加深了别人对彭的义愤,也使自己在毛泽东面前得了一分,更加博得了毛泽东的好感。”
史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就同朱德、彭德怀二人关系来说,林彪与彭的关系是远好于同朱德关系的。上井冈山之前,林彪对前景悲观失望一度脱离队伍,受到朱德批评;考虑二十八团团长人选,朱德弃林彪而以军参谋长王尔琢兼之,后又给林彪一个处分,如此等等,让林彪心怀不满。以后,林彪多次在一些场合对朱德进行诋毁。对彭德怀,林彪总体来说还是尊重的,积怨也不多。195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林彪还号召全军要团结,要服从国防部长彭德怀的领导。但这次庐山会议,林彪破天荒地同彭德怀撕破脸,所用的语言极具杀伤力,而且也不忘对朱老总奚落一番。
换了一副面孔的林彪,是庐山会议上唯一对彭德怀大加斥责、诬陷的元帅。
综观全军,能够直接向彭德怀“发难”,除朱德(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之外,只有林彪的身份、地位最为合适。林彪虽然在军内排位第三,但党内已经位在彭德怀之上,声望亦可同彭德怀一比,特别是其不言则已,一言往往惊人,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当年遵义会议后,他竟敢于说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跟着走”、“随军”行动之语;朝鲜战局逆转,在中国是否出兵问题上,也提出与毛泽东意见相左的主张;1958年5月的军委扩大会议,他的讲话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林彪平日虽然寡言少语,但在关键时刻关键场合,一旦发言,往往不同凡响。
实际上,毛泽东与彭德怀多有误解,林彪客观上是起了负面作用的。多少年来,彭德怀没有直接怪罪于林彪,总是以宽谅待之,林彪对彭德怀应该感激才对。然而在庐山,林彪却恶语相向,这也是林彪自毁形象的一抹重笔。
彭德怀、林彪,毛泽东最为倚重的两员战将,在庐山这场政治立场、政治敏锐性大考验中,得失立判。联系匈牙利事件和苏联朱可夫事件,当“军队跟谁走”在毛泽东心中盘桓良久时,林彪有“旗帜鲜明”的表现,正逢其时。
1959年8月,庐山会议成为彭德怀、林彪二人政治命运的转捩点。由此到1974年11月,15年中,彭德怀经历了精神上、肉体上的痛苦折磨;由此到1971年9月,12年间,则是林彪飞黄腾达、走向权力巅峰的时期。二人的一降一升,在军界乃至政界,都是一次极大的地震。
林彪在军内、党内地位的上升,1951年11月是一个分水岭:此前,林彪只是一个战略区域的党政军领导人,在中央层面,则只是中央委员、军委委员;1951年11月,林彪与高岗一同被增补为军委副主席,成为军委领导人,与刘伯承之下一干军中要员拉开了等次,军内已可与彭德怀比肩;1955年4月,林彪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党内也与彭德怀看齐;1958年5月,不足51岁的林彪升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党内已居“俯瞰”地位的林彪,军内取代彭德怀的“主持人”地位,也是指日可待。何况,主持军委工作的国防部部长彭德怀请辞军职的表示,已经流露多次。1954年8月北戴河会议酝酿一届全国人大、政府人事安排,彭德怀就提出自己不当国防部部长,建议林彪为首任国防部部长,未被采纳。可以说,直到1959年8月彭德怀倒台,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彭德怀,心目中主持军委工作与国防部部长的“第一人选”一直都是林彪。毛泽东也说过,有彭德怀当值,可以让林彪“转业”。言下之意,彭、林是可以等量齐观的,角色也是可以互为转换的。
在毛泽东、彭德怀、林彪身后,近些年来史家有一个普遍的观点,认为军内论战功、论能力、论声誉、论年龄优势,建国后的一个时期林彪是足以与彭德怀并驾齐驱的,甚至略胜一筹;在毛泽东眼里,林彪一直是彭德怀的“备选”,一旦“不服管”的彭德怀不能用,就将林彪顶上。“唯一能制衡彭德怀的,只有一个林彪。”
实际上,在毛泽东心目中,已不仅仅打算让林彪接彭德怀的班,局限于军内,更有考量是接刘少奇的班,面向全党全国。毛泽东的这种意念,在60年代愈发强烈……
彭、林先后掌军,毛泽东态度有异。有学者认为:“对林彪主持军委工作以来,军队中出现的‘新气象’,毛泽东是非常满意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1958年,毛泽东是拿地方来将军队的‘军’,显然是对军队不太满意。1959年后,毛泽东对军队建设非常满意,认为比较过去有了相当的进步,称赞道:‘最近林彪同志下连队做调查研究,了解到很多情况,发现了我们部队建设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部队建设措施。’”
60年代前期,毛泽东对林彪确实是欣赏有加,屡有好评。
1962年1月,北京七千人大会,当中央和地方许多负责人针对经济工作中的种种失误追究责任时,林彪发言时讲的毛主席思想“八九不离十说”“付学费说”与“干扰说”,就受到毛泽东的点名表扬:“林彪同志讲了一篇很好的讲话。”3月20日,毛泽东在致田家英信中,再次称赞林彪讲话的修改稿:“此件通看了一遍,是一篇很好、很有分量的文章,看了很高兴。”
1963年12月16日,毛泽东在一封信函中,不无赞许地说道:“解放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军事工作,经林彪同志提出四个第一、三八作风之后,比较过去有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更具体化又更理论化了,因而更便于工业部门采用和学习了。”1964年2月1日,毛泽东发出号召:“全国学人民解放军。”
毛泽东喜欢、欣赏林彪,除长期以来林彪就是自己手下一员能征惯战的爱将之外,悟性好,理解力强,在关键时刻能够明晰意图、立场分明、坚决表态,无论在军内还是党内,都是能够依靠、借重的力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之初,林彪在政坛、军界并不活跃。朝鲜战争爆发后,林彪作为志愿军司令员人选首先被提出来,可他不同意出兵并称病推托,毛泽东最后选择了彭德怀。当彭德怀也问起林彪如何时,“毛泽东大手一挥:‘不谈他,不谈他。他这个人打起仗来,谨慎有余,胆量不足,不谈他’”。其后,高饶事件发生,毛泽东要陈云前去提醒林彪:“不要再支持高岗了,否则,我们就和你决裂!”那个时期的林彪,似乎只有这么两件事。确实,彭德怀主持军委工作期间,林彪很少出席军委会议。休养,成了林彪这一时期的主题词。
林彪看似“闲人”,可毛泽东并没有将其“闲而弃之”。林彪在军内虽然暂时“转业”,可在党内的分量于50年代中期之后不断被“加码”:由中央委员到中央政治局委员,由中央政治局委员跃升为中共中央副主席。
在1958年夏季之后,“蛰伏”的林彪开始“苏醒”了:5月底在北京召开的历时57天的军委扩大会议,他不仅出人意料地参加,还在开幕这天讲了话;一年后的庐山会议和北京的军委扩大会议,他同样亲赴会场,表现相当活跃……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有两次将习惯“躲会”的林彪专程接到会议现场:一次是1959年7月中下旬,要与彭德怀“摊牌”,林彪被接到庐山;一次是1966年8月初,北京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要拿下刘少奇,林彪又被接到现场。就在这两次会议上,也是党内两次政治风暴骤起之时,林彪都如期做了一针见血的表态。前者,林彪指斥彭德怀是“野心家”,自己随即取彭而代之,成为军委第二号人物;后者,林彪取刘而代之,成为中央第二号人物。
无论是取代彭德怀还是刘少奇,林彪的“上位”,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