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快乐老人报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标志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对战略方向进行了多次调整,最终才做出“落脚陕北”的战略决策。(摘编自《北京日报》)
没有通道转兵就没遵义会议
中央红军1934年西征突围时的战略方向是到湘西,与在那里的红二、六军团会合。这可以视为第一次确定的战略方向。第二次是通道转兵。1934年11月底,中央红军西征突围过敌人第四道封锁线时,遇到凶猛阻击,红军损失惨重,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进到湖南通道地区时,红军得到情报,蒋介石已识破中央红军前往湘西的战略意图,在湖南、贵州集结了五六倍于红军的强大兵力,设了四道防线,形成一个大口袋,等红军去钻。洛甫(张闻天)即同毛泽东商量解决危局的对策。1934年12月12日,中央领导人在通道县城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原定行动方针,向贵州进军。
第三次是黎平决策。1934年12月15日,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在黎平城内,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讨论战略方针问题。会议通过了毛、洛、王在通道地区就已提出并得到周支持的战略方针,决定在“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第四次是猴场会议执行黎平决策。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瓮安县猴场开会,决定强渡乌江。
“回兵黔北”由被动变主动
第五次是遵义会议决定北渡长江。遵义会议后,1935年1月19日,中央红军由遵义地区北上,向土城方向开进,意在泸州上游一线北渡长江,争取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区根据地。没想到受到川军顽强抵抗,红军渡江计划不能实现,果断决定西渡赤水河。
第六次是扎西会议作出“回兵黔北”决策。土城战斗失利后,中央红军放弃渡江入川计划,利用敌人集中在川南一线,黔北比较空虚的时机,“回兵”黔北,以川滇黔边境为发展地区,争取在这一广大地区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这一战略方向的改变,为红军脱离当时的艰险处境争得了主动。
第七次是会理会议决定继续北进。中央红军经过1935年2、3月四渡赤水,5月抢渡金沙江的胜利,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5月12日,在会理城外的铁场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红军沿着通往西昌的大道继续北进,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第八次是礼州会议决定进入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1935年5月19日,在西昌城北数十里的礼州附近铁坑,洛甫主持中央会议,讨论行军路线。鉴于西昌有敌军固守,会议决定放弃原定围攻西昌计划,改为取道冕宁,过彝族区域,到安顺场渡大渡河,进入川西北,同红四方面军会合。
第九次是泸定会议决定走雪山一线。1935年5月31日到达泸定县城后,中央决定向北走雪山一线,避开人烟稠密地区。6月12日,红一、四方面军的先头部队会师。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又分开
第十次是红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战略方针的争论。当时党中央确定的方针是北进到川西北建立根据地,进而占领川陕甘。张国焘主张西进西康、青海、新疆,到“经济落后、文化落后”的区域发展,或者向南,“直取成都,出长江,打到武汉去”。
第十一次是两河口会议决定建立川陕甘苏区根据地。1935年6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在两河口一座藏传佛寺里召开。会议确定的战略方针是集中主力向北进攻,在运动战中大量消灭敌人,首先取得甘肃南部,创建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可张国焘不执行北上方针,贻误了战机。
第十二次是中央红军缩编为陕甘支队先行北上。张国焘不仅不执行中央命令,还于9月9日密电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党中央决定红一、四方面军暂时分离,率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先行北上,速出甘南。9月12日,洛甫在俄界(今甘肃省迭部县高吉村)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紧急扩大会议,决定将北上红军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陕甘支队迅速北上,9月17日夺取天险腊子口,打开了主力红军北进甘南的通道。
第十三次确定落脚陕北。1935年9月18日,红军先头部队进驻甘南小镇哈达铺(今属甘肃省宕昌县)。在这里,毛、洛等人从报纸上登载的消息确切地知道:陕北仍然有红军!有游击队!仍然有苏区根据地!而且比原来有很大的发展!1935年9月27日,洛甫在通渭县榜罗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正式决定到陕北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