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caiyh 于 2016-3-25 16:30 编辑
海归硕士求职“被碾压”折射了啥 天津的一场“硕博专场招聘会”,“说是硕博专场,几乎没有面向硕士的岗位。”张瑶有些失望,这位从韩国一所知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感觉自己的学历又一次被“碾压”了。上次参加招聘会,一位招聘负责人对她的海归经历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一脸漠然地说:“不论本科还是硕士,韩语老师,底薪1600元,其余靠招生提成。”(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又是一年就业季。为了给自己的学历再镀金,张瑶远赴韩国攻读了硕士学位,专门选择了工商管理专业,好让自己在管理岗位更有竞争力。然而去年她满怀憧憬地毕业回国后,发现大量出口加工型的韩资企业开始大幅裁员,招聘的岗位少之又少。于是就有了参加一次次招聘会后反复被碾压的伤痛。
这就好像物理学中的“绝对时空”,没有绝对静止或绝对运动的物质,一切都在变,一切都是相对的,就业市场也是如此。张瑶没到韩国读硕士那会,国内的工商管理硕士还很紧俏,岗位薪金都还亮眼。可是几年过去了,就业市场变化了,人们已看惯了海归,硕士也不再是凤毛麟角,千把块的底薪碾碎你的梦想。因为这是这个价,这就是市场。既然你走上了人才市场,就得有被市场选择的心理准备。“被碾压”没什么了不起,不过是一次“补课”而已。
就业形势摆在这,很多硕士毕业生都明显感受到了压力。“跟本科生比,没有年龄优势;跟博士生比,没有专业优势。”硕士求职“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已然不是今年才有的风景。曾几何时,本科生养猪卖肉、当清洁工、搓澡工,硕士生回家卖臭豆腐、应聘当城管等等,一度成为新闻。其实,如今放眼望去,天上飘过五个字:越来越正常!
几年前,就有硕士毕业生抱怨挣不过农民工。其实,不能只从底薪上与农民工比较。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农民工好比拉车的牛马,大都一辈子干的粗壮活,拼的是体力,挣的是血汗钱,老了干不动了,治病、养老等等都还是问题。而硕士生好比绵羊,剪了一刀再剪一刀,慢慢享用不断积累更新的智力资源,升职提薪始终伴随职场之路。而且越老越值钱,老了“羊肉”也能卖个好价钱。
不过,就业市场出现“脑体倒挂”确实是个问题。许多单位招聘时看重工作经验,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这方面优势,海归硕士生也一样。加之结构调整,企业转型,有技术的工人很难找,只有通过提高薪水来吸引技术工种,而大学生、硕士生薪早已不是一个不变参照系。颠覆学历越高薪酬越高是市场决定的,动因是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紧要的是,传统的高等教育要走出象牙之塔,“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德国模式值得借鉴。
当然,不能坐等改革再就业。眼高手低,好高骛远,挑肥拣瘦,有业不就,是当下求职者的通病,为就业之难平添上一层浓重的阴霾。希望有“被碾压”之感的学子们,不要跟着失望与伤痛的感觉走,确立全新的择业观念,就业创业的信心不要被碾压,饭碗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来源:东方网
25岁女硕士韩国留学归来:被1600元底薪碾压 招聘会现场 招聘会现场 招聘会现场 25岁的硕士毕业生张瑶笑得挺尴尬,手里握着一叠精装简历,准备离开招聘会现场。她甚至连投出简历的机会都没有。
“投简历的过程,就感觉自己在被反复碾压。”她说。
这是天津的一场“硕博专场招聘会”,面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说是硕博专场,几乎没有面向硕士的岗位。”张瑶有些失望,这位从韩国一所知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感觉自己的学历又一次被“碾压”了。
上一次被“碾压”则是一场没有细分学历的招聘会。当时她和一群本科生一起投简历,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社会培训机构的展位前,她微笑着自我介绍后放下简历,一位招聘负责人对她的海归经历没有表现出任何兴趣,一脸漠然地说:“不论本科还是硕士,韩语老师,底薪1600元,其余靠招生提成。”
这句话让这位海归硕士生感觉难以接受,她收回了已经放下的简历。“我其实不是特别在意薪酬,但这1600元的底薪,让我感觉自己多年的所学和具备的能力被践踏。”
她是土生土长的天津姑娘,在她本科毕业那阵子,两三千家韩资企业在天津投资设厂,“当时学韩语专业的特别好找工作”。为了给自己的学历再镀金,她远赴韩国攻读了硕士学位,专门选择了工商管理专业,好让自己在管理岗位更有竞争力。然而去年她满怀憧憬地毕业回国后,发现大量出口加工型的韩资企业开始大幅裁员,招聘的岗位少之又少。
赶了几场招聘会,张瑶感觉,“我好像赶上就业最难的时候了”。
目前还很难说她赶上的算不算“最难的时候”,但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竞争者的压力,她确实都赶上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这将对就业产生很大的压力。对2016年就业形势还将产生重要影响的另两个因素,一是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一部分职工下岗,二是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用工不足。
据尹蔚民介绍,2016年高校毕业生是765万人,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中职毕业生和初高中毕业以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学生大约也是这个数。青年需就业群体加在一起大约有1500万人。
“但是我们对保持今年就业的形势稳定还是充满着信心,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经济仍然会持续健康的发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调结构,一些新的业态、新的动能正在形成,这必将对就业产生一些基础性的、利好的作用。”尹蔚民强调。
在张瑶参加的“硕博专场招聘会”上,很多硕士明显感受到了压力。“跟本科生比,没有年龄优势;跟博士生比,没有专业优势。”南方一所高校情报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窦强一句话总结了硕士求职“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处境。
“我对薪资的预期是4000元到5000元,挺理性的吧?”他说。
因为女友是天津人,他选择到天津找工作。他说,自己同专业的同学在广州求职,薪资差不多能到8000元。然而他实地逛了几次招聘会后发现,在天津,很多企业招收硕士研究生,给出的待遇与本科生几乎没有差别。而与博士生竞争科研院所的工作岗位时,人家更强调专业能力,因此硕士生又被“忽略”了。
窦强的说法,在一些招聘方得到了印证。“我们每年都招聘一批大学生管理人才,大都是本科生。以往‘985’、‘211’这类名校的学生招不来,现在不是名校的我们都不要。”中建某局天津分公司一位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他们的管理层也基本上以本科生为主,年轻有冲劲,融入企业也比较快,硕士生有时眼高手低,总觉得自己应该比本科生挣得多,但实际能力并不突出。
河北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校园招聘负责人刘老师说,“今年我们只招一个物理或化学专业的,主要从事锂电池正负级材料和碳材料研究,对专业要求非常高。”他说,近几年研究所招聘,博士学位是门槛。
天津一所高校研究生工作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各高校研究生扩招,硕博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加,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他坦言,硕士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处境确实有些“上下够不着”。
天津大学力学专业硕士生张夏辉最不愿意被问起的问题是:你怎么28岁才硕士毕业?年龄偏大也成为她几次被拒的理由。
本科毕业一年后,张夏辉又考回母校读研。“当时以为硕士就业会容易一些,选择也多一些。”读研期间,因为家里的原因,她又选择延迟毕业,导致她比其他硕士毕业生大了3岁。在网上以及招聘会上大海捞针般地广投简历之后,她发现硕士找工作其实挺难的,而她更是因为年龄原因连招聘的门槛都迈不过去。
南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胡军指出,一些招聘单位会不仅看硕士学位,还对求职者的本科毕业院校有一定要求,而研究生中很多学生是来自普通院校的毕业生,遇到此类招聘单位就会受到影响。
“从去年一直到现在,一直没有合适的工作。”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硕士生小马有些沮丧,她决定这个月去长三角一带招聘会去试试运气,那边纺织产业比较发达,也许有用武之地。“硕士生找工作不能总端着,眼光还是要放远一点。”
她说这番话时,身边几个同学攥着没投出的简历,点了点头。
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