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晏秋秋 编辑:郁晶陶 2019-06-03
很久没到文庙,也很久没逛旧书摊了。
昨天兴起,到文庙书市一逛。大成殿前,“万世师表”的牌匾之下,几十处旧书摊所体现出的灵动生气,让人觉得意外。
我花了1元钱门票,在里面逛了3个小时,感觉很值得。
一来,这3个小时,我没看一眼手机。
二来,听着书客、书商用沪语对话,有讨价还价,更有寒暄聊天,浓厚的老上海气息,让人着迷。
三来,看到不少普通人的笔记,有照片,有文字,感觉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了时代的发展,很有意思。
我两手空空,离开了旧书摊。但感觉上,自己又很充实。
在门口,不少书客聚集在一起,聊着天,我也加入了群聊。谈到少年时看过的几本《三国演义》的评书,马上有人就书中细节,与我交流,让我立刻有“找到组织”的感觉。
久违啦,读书的感觉。久违啦,老上海的感觉。
文庙书市,是借鉴法国塞纳河边的“十里书市”而建立的。高峰时,一天有250个摊位。如今,这里已不像20年前火爆,但也有80多个摊位。每个周日的上午,文庙这一片老城厢,似乎就摆脱了时间的魔力,带你回到上世纪90年代。哪怕周边,网红美食再多,城市更新的声音再大,只要一进入旧书摊,心境上立刻就不一样。
逛文庙书市的人,有我这样的凑热闹者,寻找的,是手机阅读无法给予的快乐。
更多的,是懂行的书商或书客。有些人,懂书的价格。更多人,懂书的价值。我见到两名书客,争着买一本民国历史书。摊主对一名书客笑笑说:“价格都一样,但他比你要懂,我卖给他了。”
有的书商坦言,自己年纪大了,不想做了。几个书客劝他:“侬就当锻炼身体了,阿拉每个礼拜碰趟头,有啥不好?”
如今,市面上的书,好像越来越多。但是看书的人,越来越少。好在,有文庙书市这样一个角落,保留着一些纯粹的乐趣。
晏秋秋/文
|